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抓娃娃”要有“人味”

(2024年07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玉初  
  影片《抓娃娃》,片名就给人许多想象。再加上影片是关于“富爸穷养娃”的定位,让关心亲子教育的家长们十分期待——想一探“有钱人是如何穷养娃的”。
  周末,我带着读小学的儿子去观看《抓娃娃》,希望他能受点教育。影片的前半段,影院中不时地爆发出阵阵笑声。或许,喜剧的最终走向都是悲剧或者严肃的正剧。等到了高中阶段的马继业出场,影院变得安静了。这部影片带给了我一些思考。
  人生不是戏,真诚才是必杀技。电影的主线并不复杂,就是身为富豪的马成钢给年幼的儿子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咱家很穷,并鼓励儿子发奋读书,将来考上清北大学,出人头地。为了圆这个谎,父母不得不撒无数个谎。如此一来,自然会闹出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来。那些事看似好笑,却十分沉重。因为大人总在教育孩子要真诚,而他们自己却一直在演戏。人生不是戏,不能全靠演技。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自己待人处世,真诚才是必杀技,那些虚假、虚荣、虚伪,终将会化作泡影,成为浮云。
  路要自己走,成长要去经历。马成钢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受了别人没有受的穷,吃了他人没有吃的苦。他想让小儿子马继业未来继承自己的家业,便让小儿子也接受一次“穷”“苦”教育,以此强大心智、锤炼品格。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一定程度上,那份“穷”“苦”教育确实有所收获——增强了马继业的韧性、让其懂得感恩并奋发向上。只不过,人的成长可以规划,但不能按照模具去刻画。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人和事,包括遇见善良的人和做正确的事,也包括遇见不善良的人和不好的事,每一份经历都是成长。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少走弯路,少撞南墙,但不要让孩子失掉了成为一个健全人的自主性。孩子的路,终归要由他自己去走。
  人不是AI,教育要有“人味”。马成钢组织了强大的教育团队对马继业进行专门培养,像极了正在兴起的AI大模型训练。人,能不能像训练AI一样去培养呢?在哲学领域,有过关于人和机器的辩论。在科学和技术发达的背景下,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确实离不开机器,但人的本质和存在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机器或物理模型。因为人有“人味”。曾经有人拿出两首诗去做调查——看哪首诗是人写的,哪首诗是AI写的。最终大多数人判断对了。因为AI写的诗没有“人味”。人不是AI,教育孩子必须接受他复杂的情感表达,要有“人味”。
  教育不能轻言放弃。马成钢爱马继业,但那份爱也有些残忍。我一直在想:如果马继业在面对超市收银台一抽屉的钱时没有把握住人性的底线,作为父亲的马成钢又会如何对待他呢?是想办法挽救,还是像放弃大儿子一样放弃他呢?孩子会犯错误,会叛逆,需要的是教育引导,而非放弃。好在,影片的最后马成钢完成了自我救赎——喊出了那句“晚上回不回家吃饭”。这才是人之本性,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抓娃娃,从娃娃抓起,到底该如何抓?影片中,如果不是马继业想借助高考的特殊环境来揭开自己身后那双“隐形的手”而主动放弃高考,马成钢的教育目的或许就实现了。在“钞能力”的作用下,马继业有着普通人无法想像的强大教育团队支持。
  回到现实,我们这些普通家庭又该如何教育孩子?即便是家庭倾尽所有,估计也无法保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大城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何况,有些家长为了生计,连基本的陪伴孩子都欠缺。由于缺少父母的管理,有些孩子沉迷于游戏、网络小说等而荒废学业,教训实在沉痛。今天,我们教育孩子,在“卷高考”与“躺平”之间,应该有更多的选择。
  散场的时候,儿子问我:“马成钢说毛驴炸毛了是什么意思?”我不知他为何会问这么一个问题。未来对他的教育,但愿不要让我“炸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