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抓娃娃》到底抓住了什么

(2024年07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明明  
  近日去看了由沈腾、马丽主演的喜剧电影《抓娃娃》,虽然全程很多笑点,影院里笑声此起彼伏,但看完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马成钢为了培养儿子马继业成才,隐藏自己拥有亿万身家的真相,穷养儿子,对其进行苦难教育,没有苦难就人为地创造苦难,典型的“自找苦吃”。这种行为可能在家长看来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式,因为马继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得非常优秀,但代入到孩子的视角看,却让人感到一种悲哀和无奈。明明他的父亲是个富豪,他即使不过奢侈的生活,至少也能够丰衣足食,但是为了满足爸妈期盼他成才的愿望,他要住着漏水的房屋、每天跑着去上学、穿着破旧的衣服……对于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我认为最可怕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还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承受这一切。穷困带来的自卑,会变成童年的阴影,甚至要用一生去治愈。
  人为制造苦难生活的另一面,则是极尽奢侈的教育天团:马成钢雇了一个庞大的团队全方位跟踪研究马继业的教育,在密切监视下马继业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控中;马继业从小依赖亲近的“奶奶”,是一名教育家所扮演;马继业每天吃的妈妈做的饭菜,也是厨师暗地里做好了端上餐桌的;马继业家的邻居们,都是教育团队的成员。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马继业从小就生活在精心编织的谎言中,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被暗中掌控布局的,他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他违背了教育计划,就会被所有人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用各种方式阻止,以至于最后他开始怀疑这个世界,认为这个世界真的存在操控一切的神。在现实中,这种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一个家庭,虽然没有影片中的那么夸张,但这种“为你好”的控制,几乎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
  看完之后,我笑不起来了,开始思考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在马成钢看来,他的大儿子学习不好被送到国外,是一个养废了的“大号”。所以,他希望小儿子能够学习成绩突出,考上清北大学,将来继承家业,光耀门楣。但对于马继业来说,考上清北大学、继承家业真的算成功吗?这样的成功是他多年来像木偶一样被操控换来的,是他放弃真正喜欢的专业换来的,是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换来的,甚至是他失去他最依赖的“亲人”换来的。对于他自己的人生来说,这样的成功真的是成功吗?是他自己想要的成功吗?我认为,成功从不是别人定义的,而是从自身出发,按照自己的心意和目标,努力向上生长,永远做自己,这就是成功。成功不是他人对自己的定义和夸赞,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许多网友说,《抓娃娃》讽刺了中式教育的悲哀,从孩子的视角看是一种悲哀,从父母的视角看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代入到影片的每一个人物中似乎都可以共情,所以不去作评判,不去指责。我们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都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路上。所有问题,面对是解决的开始,接纳就是改变的开始,《抓娃娃》让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和无限可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