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迫切地需要自己决定一些事情。
那么,家长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又该怎样引导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生涯规划指导师、潍坊天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孙晓晨,听她聊一聊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赛
找准角色定位,做孩子成长的“副驾驶”
孙晓晨说,在人生成长的征途中,青春期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稚嫩与成熟。此时,父母的角色如同那智慧的“副驾驶”,不仅引领方向,更在关键时刻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而非束缚。如果父母坐错了位置,关系也就随之错位,自然矛盾不断。
孙晓晨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经验的分享与温和的建议,激发孩子内心的思考火花,让孩子的每一次决定都成为其成长的阶梯,而非强加意志的枷锁。在家里,可以定期召开温馨会议,父母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孩子的不同声音,用非评判的耳朵倾听每一份心声,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爱。
同时,家长还要与孩子携手划定清晰的界限,这样既能保障家庭的和谐秩序,也可以让孩子学会责任与自律。在情感的世界里,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他们温暖的拥抱、鼓励的话语、深情的目光都让孩子深深感受到爱的滋养,生出自信的种子,茁壮成长。
孙晓晨表示,家务的分工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担当,自我管理的技能则为未来独立生活铺设基石。家长与孩子一同踏上学习之旅,不断充实自己,以更加科学的方式陪伴成长,共同探索世界的奥秘。在共同兴趣的引领下,亲子间的心灵更加贴近。
减少亲子冲突,要学“说软话,做硬事”
在孩子的成长征途中,家长的角色举足轻重,既是导航的舵手,也是照亮前路的灯塔。掌握“说软话,做硬事”的艺术,是每位家长不可或缺的成长课题。那么,面对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家长应如何精准把握“软”与“硬”的尺度呢?
孙晓晨解释,面对青春期孩子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与问题,家长往往因过度焦虑而不自觉地传递压力,采用强硬、威胁的话语试图规范孩子的行为。然而,这种策略往往适得其反。要么孩子对此置若罔闻,继续我行我素;要么孩子深受伤害,自尊心受挫,反而加剧叛逆情绪。
那么,家长又该怎样做呢?孙晓晨建议,家长应学会说“软话”,即在情感层面与孩子建立深厚的连接,沟通时聚焦于具体行为而非个人评价,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做“硬事”则意味着在原则与界限上毫不妥协,明确告诉孩子“我爱你,但你是独立的个体,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建议、预警潜在后果,并在必要时伸出援手,是应尽的责任。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孩子认识到,家长的意见仅是参考,最终的决定权与责任在于他们自身。同时,无论风云变幻,家长始终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既包含温情连接又体现适度放手的亲子关系,正是青春期孩子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家长需灵活运用“软话”与“硬事”的智慧,陪伴孩子平稳度过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成长岁月。
积极改变,做孩子的引导者与陪伴者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是一门细腻而复杂的艺术。孙晓晨说,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家长不必急于成为他们眼中那个无可挑剔的“对的人”。在这个阶段,孩子正经历着身心的巨大变化,情绪波动、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及对独立的渴望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画卷。作为父母或长辈,角色应当转变为引导者与陪伴者,而非单纯的对错评判者。
面对与孩子间的矛盾与冲突,家长要选择主动改变,而非固执己见。这种改变,不在于家长们是否完美无缺,而在于是否愿意倾听、理解和适应孩子的成长节奏。
当家长和孩子发生冲突之后,家长能否展现出自我反思与调整的姿态,这份行动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正面能量。它如同春风化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也能让原本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动荡不安的内心逐渐找回宁静与安稳。
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渐渐会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进而更加自信地探索自我、面对挑战。当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矛盾中寻找成长的机会,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时,也就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旅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