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跨山越水来潍 十位亲属与邓伦臣烈士“团聚”

他们获知安葬处后从全国多地赶来祭拜,还带了家乡的水和土

(2024年05月3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南昌、上海、苏州、天津……他们从不同的城市来到潍坊。寻亲多年,今朝终“团圆”。5月29日,邓伦臣烈士的侄子、侄女等一行十人来到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祭拜,他们带来了家乡水和烈士母亲的坟头土,若烈士在天有灵,此刻与家人“团聚”,一定无比欣慰。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带来家乡水及烈士母亲的坟头土,让英灵得以慰藉
  邓伦臣烈士1949年参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伤,回国后救治无效牺牲,牺牲时间为1952年11月22日,年仅26岁。
  5月29日上午9时,邓伦臣烈士的侄子邓金平、侄女邓金兰等人来到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大伯,这是家乡的水,还有奶奶的坟头土,我都带来跟您团聚了。”邓金平、邓金兰等人在墓碑前诉说着思念。这迟到了多年的一声“大伯”,让在场的人泪流满面。
  73岁的邓金兰是邓伦臣烈士最大的侄女,她从广东深圳赶来,跨越2000公里、超过24个小时的车程让年过七旬的她身体有点吃不消,但想到可以祭奠大伯,邓金兰觉得再累也值得。她记得奶奶经常念叨,家里人让大伯先成婚,但是大伯坚持打了胜仗再结婚,没想到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奶奶经常哭着说大伯连个后代都没留下,倍感惋惜。”邓金兰哽咽着说,正是老人不停念叨,加上血浓于水,他们小一辈人虽然从未见过大伯,但仍感觉有很深的感情。他们曾到过山东寻找大伯安葬地,但是每次都是以失望告终。
  从江西南昌赶来的邓金平告诉记者,起初家里人盼着大伯能平安回家,后来知道回家没希望了,便盼着能找到他的安葬地。全家人苦苦寻找了几十年,却始终未能如愿。得知大伯被安葬在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他们迅速买好了来潍坊的车票。
感受到潍坊是座有爱的城市,亲人安葬于此很欣慰
  潍坊市美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王帅康表示,通过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给的资料,结合中华英烈网的相关信息,得知邓伦臣烈士的家乡原籍为当时的江西省南昌县河头潭镇黄堂登村。他便将烈士的相关情况发到为全国烈士寻亲的群中,并对接江西当地的志愿者,最终联系到了烈士的家人,并确定烈士的家乡为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向塘镇黄堂村。
  志愿者王岩为烈士家属做好了烈士画像,拿着烈士画像,邓金兰等人不禁落泪。邓伦臣烈士的母亲2008年去世,享年106岁,直到去世也未能等来找到儿子安葬地的消息。
  一行人中除了邓伦臣烈士的侄子、侄女外,还有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就是邓伦臣烈士三弟的孙子邓定勇。38岁的他专门从上海赶到潍坊,替自己过世的爷爷前来祭奠,并表示作为烈士的后代,感到骄傲和自豪。
  邓金平说,此次来潍坊祭拜,志愿者王帅康、王岩等人去车站接他们,又将他们送到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因考虑到他们当中有几人年过七旬,担心情绪激动身体吃不消,现场还安排了医护志愿者,这些都让他们感受到了潍坊人的体贴和温暖,大伯安葬在这样一个有爱的城市,让他们觉得很欣慰。邓金平等人表示,他们会教育后代,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