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桐花落地听梧声

(2024年05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迟玉红

  恍然间发现,我笔下一件件喜人的花事,都来自于儿时的记忆。我用一生的美好时光作茧自缚,每一次回想起来,都一直牵引着童年的快乐。

  踏着青州古街上一块块光滑的青石板,望着一朵朵桐花落下来,恍如一头撞进唐代刘长卿“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诗句里。
  这里的桐花指的是泡桐花。在我们当地,很多人把泡桐当作梧桐。因《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故,这里一直相传着“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俗语。虽然这是两种不一样的桐树,但却成为激励人生的一种力量。
  母亲说,谁家的梧桐树上落下金凤凰,他家的子孙就会迈出大山去,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年幼的我,经常坐在桐树下,期盼有凤凰飞来。但是除了麻雀、喜鹊等不知名的鸟雀伴我成长,一直没有看到凤凰的出现。成年后,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有人调侃,说我是从大山里飞出来的“金凤凰”,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老家桐树上的鸟雀。
  “麻雀也有翅膀\父亲栽上的梧桐树\我‘扑棱’一下就蹿上高枝\唱着人间的大好河山”,这是我激励自己写的《麻雀也有翅膀》。
  年幼时,我就对桐花充满了喜爱,源于桐花给了我一个甜蜜的童年。我在《迟家大院》中写到东院里五爷爷柴房旁的那棵桐树:“我出生在东院,在此院生活了7年,我的快乐童年也来自于这里。五爷爷的柴房前有一棵粗壮的梧桐树,每到春天桐花开的时候,蜜蜂在花间‘嗡嗡’地飞。我经常把落花摆成一个大圆形的花团,然后坐在里面,捡起朵朵桐花,像一只小蜜蜂一样吮吸花蕊里的蜜。现在回味起来,还觉得齿间留香。”
  现在想一想,那时唯有桐花是迟家大院里孩子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我们捡一堆未损伤的桐花,在手心里来来回回地搓,一直搓得软软的,再捏着花柄往下抖动,把搓断的花蕊倒出来。左手握成一个圆形的圈,把搓软的花放在中间,鼓着腮帮子往花朵里吹起气。随手捏着花缘拧成椭圆形的小气球,再用力往地上一摔,“桐花气球”就会发出“啪啪”的爆破声。我们欢腾在这美妙的声音里,笑声溢出大院,漫过高高的山巅。
  泡桐是千年琴瑟之木,古人很早就用泡桐制作琴瑟等乐器。相传卫文公在亡国后迁都楚丘,忙于择地筑室、劝课农桑等事宜。他广植榛、栗、椅、桐、梓、漆六种树,以备礼乐、器之用,此事记载在《诗经》之《国风·鄘风·定之方中》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其中的“桐”,就是泡桐。
  少时,我坐在柴房里烧水,看到柴灶里的泡桐干枝外皮先起泡,然后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后来从书本上了解到关于“焦桐”的典故以及东汉时期蔡邕所制作的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来历,终于明白缘何桐木会发出妙音。
  泡桐属于软木,易染色。2010年,当时9岁的儿子喜欢跟着我母亲蹲在柴灶旁,抢着往里添柴。有一次,母亲去屋里拿东西,当她返回时,看到儿子拿着烧焦的桐木火棍,给灶王爷画了两道黑胡子。母亲气得直跺脚,儿子却在一旁乐得哈哈大笑。后来每次说起这件糗事,儿子都忍不住笑,那种快乐成为他一生的乐趣。从这里,我也发现儿子有艺术上的天赋,他后来以美术专业考取了大学。
  据说,现在全国大部分高档民族乐器的面板材料源自河南兰考县的泡桐。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书记带领全县人民为治理风沙而种下的泡桐,如今成为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明朝李时珍在《广群芳谱·木谱六·桐》强调泡桐木材“作器物、屋柱甚良”。我们当地有一种叫“笨梧桐”的,生长得慢,材质细腻而结实,开紫色花;另一种是“洋梧桐”,生长得快,木质较软,开紫白色花。山区栽植的大多数是“笨梧桐”,因成长环境恶劣,遇上刮风大雨,树木很容易折断,树心也会裂开,做家具也受影响。一般十几年左右就砍伐,很少见到挺直粗壮的树木。
  2000年,我和丈夫经营木材生意,泡桐的货源大多数来自平原地区。每到春天,众多建房者带着木匠来购买桐木。丈夫进货时,经常把树干与枝桠交接的部分用电锯锯成三角形的木桩,等晾干后做成桐木箢子。之所以选择这部分做工艺品,是因为干与枝相连的地方很结实,一般不会因年代久远裂开,而且此处因一圈圈细密的年轮,做出的工艺品更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在大多数人家使用铝合金门窗,泡桐的砍伐也少了很多,它们恣意生长得既粗壮又高大。每年桐花绽放的季节,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青州古城偶园大门西侧有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培真书院,坐落于明朝东花园旧址,是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在青州城里创办的圣道学堂,后来几经发展成为山东大学的前身之一。现在,院内还保留着几处岁月斑驳的学堂。一株粗壮的桐树,高大的树冠遮挡在北面学堂上,临窗的花枝,像一幅古画被描摹在泛黄的墙面上。夕阳下,听着一串串的鸟鸣沿着喇叭状的花朵滴落在屋檐上,感觉这就是凤栖梧桐之说吧!
  青州是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古城,原博物馆南侧的龙兴寺文化园,三面皆是桐树,有100余株,树干粗壮高大。众多行人在此园晨练,他们舞动着身体,寻找自己的快乐。我站在树下,望着那些紫色的小花伞,静悄悄地开与落。恍然间,仿佛坐在迟家大院里,把朵朵桐花串成了诗,一缕一缕地垂钓着童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