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陪孩子写作业
请看正确打开方式

(2024年05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陪孩子写作业被很多家长称为“世纪难题”。近日,浙江温州一位爸爸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而崩溃,随手拿起一个石榴砸向孩子,竟将孩子的脾脏砸破。
  为什么陪孩子写作业时家长会如此易怒?为什么孩子写作业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到底要怎样陪孩子写作业?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到底要介入多深?本期我们来聊聊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
孩子做作业时小动作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之前,务必要先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专注力的特点。”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德育处副主任姜桂芳表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持续专注上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孩子的专注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延长。儿童的专注力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它对于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可以通过中小学生专注力分龄一览表,了解儿童专注力的发展情况。
  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最让家长头疼的,莫过于小动作特别多,一会玩笔、橡皮等文具,一会要上厕所,一会要吃东西。“小学生的小动作可能更加简单直观,如摆弄文具、在桌子上画画等。而初高中生的小动作可能更为隐蔽,例如频繁检查手机、无意识地摸头发或脸部等。”姜桂芳指出,导致孩子“小动作”频发的原因有很多,归纳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发展水平: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因此他们可能不容易长时间保持专注。即使高中阶段也是自控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注意力分散:周围环境的干扰或者更吸引孩子注意的事物可能会导致孩子分心。
  作业难度:如果作业内容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或者孩子对作业不感兴趣,他们可能会通过小动作来逃避或者减轻挫败感。
  生理需求:有时候孩子可能因为饥饿、疲劳或者需要活动一下身体而表现出小动作。
  情绪状态:焦虑、紧张或情绪不稳定也可能导致孩子在做作业时出现小动作。
  社交和情感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初高中生可能更多地受到同伴压力、恋爱关系和未来规划等社交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压力也可能表现为小动作。
支招 创造环境,提升孩子学习效率
  “家长了解了孩子专注力特点和导致做作业有小动作的原因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帮助他们减少不必要的小动作,提高学习效率。”姜桂芳建议,家长不妨做以下尝试,让孩子专心写作业。
  设定固定的作业时间:为孩子建立一个稳定的作业时间表,帮助他们形成习惯。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孩子的学习环境安静、整洁,减少干扰因素。
  分解任务:将大的作业任务分解成小块,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逐步完成。
  定期休息:合理安排短暂的休息时间,让孩子在完成一定量的学习后可以活动一下,恢复精力。
  奖励制度: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鼓励孩子在专注完成任务后获得正面的反馈。
  家长参与:家长可以适当地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培养兴趣:激发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或者游戏化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注意身体健康: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体育活动,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
  总的来说,帮助小学生专心写作业时,需要更多地关注环境的安排、家长的指导和激励方法;而帮助初高中生时,则更多地侧重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时间管理和高级认知技能。无论哪个年龄段,都需要家长和教师的耐心、理解和支持。
陪孩子写作业,家长如何把握好度?
  家长圈有句名言:“陪孩子写作业,家里鸡飞狗跳;不写作业,母慈子孝。”对于家长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很多家长也非常纠结:陪吧,与孩子的各种矛盾不可避免;不陪吧,又担心孩子写作业乱来,自己掌握不了孩子的学习情况。
  广州大学附属小学德育副主任、心理老师冯妙然分析,在小学低年级,孩子还处在“他律”阶段,大部分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个阶段家长陪同孩子写作业是重要也是必要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目的,最基本的是督促孩子把作业完成,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训练孩子自主完成作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冯妙然说。
支招 陪孩子写作业主打一个“陪”
  “但是,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冯妙然进一步指出,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正确的方式如下:
  明确责任:家长应该做孩子的“脚手架”而非答案提供者,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看到什么样的行为会出言提醒,孩子被提醒后应该如何等等。双方不妨写一份小约定,沟通一下双方对于陪写作业这件事的心理预期和需求,做好沟通,避免过度干预,可以准备一个计时器,增强仪式感。
  明确角色:家长在陪写作业时也要选择正确的角色定位。带着家长的关心去“陪伴”,不要居高临下充当教育者去“批评”和“催促”。角色对了,心态就平和了,陪伴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陪而不扰:家长陪写作业,主打一个“陪”字,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在同一时空内,各自专注于自己的任务。这时孩子内心的效能感和安全感会被激发,家长切记不可过分干预孩子的作业进程,比如发现一点问题就马上指出来擦掉重写等等,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敏感、紧张、易焦虑。陪而不扰还体现在,家长在旁边可以看书、工作,不要玩手机、玩游戏等,要做到身体力行的示范和陪伴。
  正向反馈:家长要多关注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孩子正向反馈。对于好习惯的养成,奖励是很好的强化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精神奖励优于物质奖励,比如,选择一些家庭活动兑换券、给孩子一个自由支配的时间段的方式来表扬孩子的进步。
  冯妙然提醒,当孩子具备基本的时间管理能力,有一定自律性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放手了。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双方都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疲惫、压力或挫败感而产生情绪波动,若不能及时调节则表现出不耐烦、焦虑愤怒,甚至恶语相向,进一步加剧紧张的氛围,导致冲突和矛盾。”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心理老师王子表示,辅导孩子写作业对大多数父母而言是富有挑战性的,不仅需要有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还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合理的期待和稳定的情绪,否则可能既教不好孩子,还伤到了自己。
  心理学中有“超限效应”,即当一个人所承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产生厌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正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老师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的原因。”王子说。
  王子提醒家长,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最终需要孩子自己意识到其重要性和价值,孩子学习的自驱力并不是完全由家长管出来的,是由个人自身的价值观、爱好、性格等因素所驱动的,是内在的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认知和自主意识更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对学业成绩的强烈关注,基于目的性的施压和说教得不到好的反馈。“这样的‘管’常常起不到培养孩子自驱力的作用。要想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可能更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获得掌控感。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重点不该只放在辅导孩子作业上,而是要在人格、价值观、内驱力、性情习惯和行为准则等各方面的培养,更多关注影响孩子学习的底层品质和能力。辅导是为了不辅导,管是为了不管,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指向自我教育。唯有具备了持续自我驱动、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王子表示。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