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病房是一个特殊的病房,护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四科护士长唐海花扎根临床一线近30年,勤勉敬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成为医生的好帮手、护士的好榜样、患者温暖的“医”靠。5月12日,记者听她讲述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常方方
从尊重到共情,对患者像家人一样
冬去春来,从初入职时的懵懂青涩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从业近30年的光阴历历在目。唐海花常说:“面对病人,我们要像对待家人一样,给予他们最温暖的关怀和照顾。”近30年的坚守,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16岁的小丽(化名)入院安全检查时,在衣服中发现了9把美工刀,手腕、脖子等处也有着纵横交错的伤痕,这是一个被诊断为非自杀性自伤的患者。面对年轻的孩子,唐海花积极与她沟通,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多种心理治疗手段,陪她读书、绘画、折纸、办生日会……小丽一天天开朗起来,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向她诉说。每天的护理查房,小丽都会拥抱唐海花,称她为“护士长妈妈”。
护理工作平凡而又琐碎。患者不吃药,她像哄孩子一样送到嘴边;被失去理智的患者打到脸部,她没有一句怨言,依旧悉心为他们打针、喂药,进行心理疏导;她用有技巧、有温度、有情怀的护理,搭建起患者与医护团队间的“暖心桥”。病愈5年的李先生,每年春节都会发信息送来问候与祝福;精神发育迟滞的小王,连年邀请她去自己家过春节……这些与患者之间的点点滴滴,感动着她,也激励着她陪伴一位位患者走上健康之路。
如果说,从“熟知患者”到“尊重患者”是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必备素养,那么,像唐海花一样,由“尊重患者”上升为“共情患者”的飞跃,则是护理人员合格与优秀层级的“分水岭”。她总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成为倾听患者心事的朋友。
把患者安康放在首位,陪他们走出“泥泞”
工作中,唐海花以家园文化为指导理念,把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服务当中。她创新护理服务模式,规范护理查房、护理病历讨论、护理会诊流程,做好重点患者风险管理,科室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她积极开展延续护理,开展住院患者出院计划服务及“互联网+护理服务”,将护理工作由医院延伸到社区,让出院患者也能得到专业的护理指导;她深化“一科一品”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开展正念减压疗法、曼陀罗绘画、向阳花手工制作、集体过生日等特色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在丰富患者住院生活、提升患者康复技能的同时,提高患者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她的带领下,科室护理团队多次参加山东省护理品管圈大赛并斩获佳绩;申报的案例在山东省第二届患者服务优秀案例擂台赛中荣获“提升患者住院体验主题”铜奖。
从细节出发,从点滴做起,为患者营造了温馨、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用行动践行服务,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唐海花始终铭记南丁格尔誓言,时刻将患者安康放在首位,更好守护患者健康安全。
“人文精神、重视细节、专业水准、强大包容心”是护理人员时刻牢记的四点要求,唐海花与同事们一起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关爱生命,护佑健康,用爱心、热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为患者带去温暖且优质的护理服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唐海花用心守护着每一个精神障碍患者,为“落雨”的心灵撑起一把伞,陪他们走过那段“泥泞”,成为他们温暖的“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