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乐雪犹念苍生苦

苏轼诗作赏析

(2024年04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春玲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南溪夜里下起微雪,非常珍贵,骑马来看此处的雪景,到达时雪还未消融。独自一人在山林中前进,拨开杂草和荆棘寻找行人的足迹,发现自己是违反宵禁第一个走过朱桥的人。有谁可怜百姓居住在破屋内,没有可以安稳睡觉的地方呢?坐久了发现周围村庄寂静,也许他们因为饥饿连说话声都很小吧。只有暮色中的乌鸦知道我的心意,它们受惊飞起,片片雪花从萧瑟的寒枝上纷纷飘落。
  苏轼的这首七言律诗原本没有题目,“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应该算是序,不到二十个字,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时间有三个:十二月十四日夜、明早、至晚,地点是南溪,两件事情是下微雪和小酌。如果给这首诗取个题目,大概可以叫《南溪赏雪》。
  嘉祐六年(1061年)十二月十四日,苏轼一家历时近一个月,抵达陕西凤翔任所,开始了基层岗位上的历练。写这首诗时,他已经担任凤翔签判整整两年。从京城到凤翔,有千里之遥,一路上苏轼目睹了朝廷腐败致民不聊生的景象,深入了解了民间疾苦,他的悲悯情怀也反映在诗作中。
  苏轼热爱大自然,对风花雪月更有一种诗人式的偏爱。嘉祐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夜,凤翔下了一场微雪,苏轼惊喜万分,迫不及待地想找一个无人干扰的地方欣赏。于是,他来到南溪赏雪小酌。
  凤翔地处北方,腊月下雪本是寻常事,可对于在温暖的四川眉山长大的苏轼却是可遇不可求。据史料记载,苏轼于嘉祐六年十二月十四日抵达凤翔,当年因为干旱,整个冬天没有下雪。第二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可当时苏轼正患病卧床,无法外出踏雪。嘉祐八年冬天,直到十二月十四日夜晚,才下了一场微雪,这对望眼欲穿盼雪的苏轼来说,当然是“真无价”。他一大早就趁着雪未消融骑马去赏雪,甚至违反宵禁,成为第一个走过朱桥的人。
  诗的首联和颔联写出了诗人对下雪的欣喜,迫不及待赏雪的心情和行路的艰难。毫无疑问,苏轼正沉浸在雪落南溪的美景中,潺潺的溪水、朱红的小桥。作为最早的游客,他独自欣赏着清幽的美景,自斟自饮,不觉天已黄昏。苏轼沉浸在喜悦中,但他没有忘记黎民苍生的悲苦,南溪赏雪的欢乐,更衬托出村人饥寒的痛苦,全诗清幽中透出萧瑟与荒凉。苏轼本来就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他的诗词中有高风傲骨,也散发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陆游曾赞苏轼道:“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谪居也好,腾达也罢,无论悲喜,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始终不改,他的家国心、苍生情不仅浸润在诗词中,也体现在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时的身体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