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薛静
时下,心理健康问题为大众关注,心理咨询需求市场日渐庞大。随着市场生长,收费标准模糊、咨询师资质难定、机构鱼龙混杂等问题逐渐显现。一边花着高价钱,一边担心受了骗,正成为心理咨询消费者的又一个“心病”。 (据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学习成绩,“压力山大”;工作不顺,信心受挫;人际交往,焦头烂额……“卷出花”的社会环境中,似乎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焦虑感。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线上线下寻求心理帮助的信息比比皆是。
“心病”确实是病,需要借助心理咨询等“心药”医治,不能指望“心灵鸡汤”或者自然疗愈。但目前心理咨询行业存在收费标准模糊、咨询师资质难定、机构鱼龙混杂等问题。一些所谓的从业人员既没有正规资质,也没有从业经历;甚至有一些机构“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心理咨询,其实是相亲介绍所、瑜伽馆、星盘算命等。进了这样的地方,求助者不光损失钱财,倘若耽误诊治,后果更严重。
“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咨询是一个通过建立人际关系改变认知、改善情绪的过程,其中一个起效因素就是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良性、有效的互动。由于心理咨询能为来访者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帮助人们重塑自我意识进而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因而心理咨询也被求助者视为“救命稻草”,有着药物难以替代的作用。
想要解决心理咨询存在的“乱麻”现象,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专业人员准入、职业培训、执业资质、从业伦理规范等方面的国家统一标准,让心理咨询培训有“标”可依,对“标”可行。在对从业者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应把好监督关,对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及时予以处罚,从源头确保培训质量,健全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另一方面,则需加大对虚假心理咨询等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对正规心理咨询的认知度,尤其是能明辨正规和非正规之间的区别,最大程度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