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生活周刊

12版:生活周刊

15版:人在红尘

靠“卖惨”带货 消费善意卖相可憎

(2024年03月2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于哲
  “身世悲惨”的女孩坚强生活,“动人故事”的背后是早已设定好的剧本;打着“助农”旗号售卖的“大凉山原生态农产品”,实际是从批发市场低价采购来的……近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人民法院对“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一审宣判,8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处9个月至1年2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至10万元不等罚金。    (据新华社)
  直播时代,“卖惨营销”是其中的一个毒瘤,屡屡刺痛公众眼球。
  据悉,“凉山孟阳”是四川大凉山最早走红的网红之一,此前因拍摄“卖惨视频”收获不少人的关注,在某短视频平台曾拥有300多万粉丝。在其发布的视频中,自称父母双亡,家中还有几个弟妹需要自己拉扯;她穿着破旧的衣衫,身后的房屋残破不堪……此后,网友实地探访发现,其“父母双亡”系编造,家中残破不堪的房屋也是摆拍。
  “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父母双亡”的农村女孩、为“病重”爷爷打工赚医药费的少年、被继母限制自由的“苦情女”……卖货主播以包装的人设,搭配着精心设计的文案,利用粉丝的善良和同情心带货,不少博主靠“演技”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这类吸睛又吸金的“卖惨营销”,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清朗,更损害了社会的信任基础。许多消费者表示,现在只要看到部分地区的带货主播,都会心存疑虑。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近年来,助农直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关部门在出台支持措施让助农直播发展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的同时,也要依法加大对虚假助农、“卖惨营销”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通过严厉、彻底的法律惩处,才能让这些肆无忌惮的行骗者明白,妄图通过投机取巧、虚假宣传走“致富捷径”,只会是歧途和深渊。同时,各直播平台作为第一关口,要加强事前资质审核与持续监督,一经发现此类行为,应立即关闭其账号。普通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对互联网上的“卖惨营销”提高警惕,切勿同情心泛滥“冲动消费”“同情打赏”,导致自身权益受损。
  营销不是浮夸的表演,商业活动应有底线思维,坚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用健康手段创新营销,不要让消费者的“真情”为“卖惨”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