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茶香少年

(2024年03月1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风玲  
  甲辰新春,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少年赵飞和妈妈一起来我家中小坐。他现在俄罗斯读书,主攻声乐。
我一边泡茶,一边和客人寒暄。第一杯茶泡好了,我给赵飞用了一只手工制作的瓷杯,净白的杯身上有手书的狂草“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在这个风柔气清的春日,它与面前这个玉树临风的少年,确是很相宜。
  赵飞端杯,轻啜一口,然后笑盈盈地问:“是熟普吗?”
  少年的话让我一惊,我放下茶杯,一字一句地问道:“你这么年轻,居然懂茶?”
  赵飞有些羞涩:“一点点而已。”
  我的心中立即升腾起一股“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感喟:懂茶的人不少,知道普洱的人也不少,但普洱有“生”“熟”之分,轻抿一口便信手拈来地说出“熟普”的,绝对是少数!
  交谈间,我为赵飞斟了第二杯。他深啜一口,依旧笑意盈盈地说:“这熟普,得有七八年了吧?”
  我再次惊讶,他居然能品出茶的年份!妥妥的爱茶之人!
  我说:“这是我珍藏了八年的普洱,只为招待贵客!看你年纪轻轻,居然对茶这么在行!饮茶应该也有些年头了吧?”
  赵飞说:“我是到俄罗斯留学后爱上喝茶的。有一个中国同学,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喜欢喝茶。我们两个很要好,放假时经常一起玩,就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茶是‘很中国’的东西,尤其是在国外,饮茶时就感觉这是我们与祖国最真实也最深刻的连接!”
  短短两盏茶的工夫,眼前的少年让我有故友相逢的喜悦。久在小镇,偏安一隅,周围没有茶楼,身边真正喜欢喝茶的只是少数。若偶有遇到,真是意外之喜。于是,便为赵飞泡了第二种茶,生普。
  生普的香,先是清冽,后是回甘。一杯生普,是能喝出人生的百转千回和万般滋味。老公在一旁情不自禁地插言:“都说生普是茶中的最高级,咱这提前喝了生普,没有可以压轴的了。”
  我说:“怎么没有?踏雪兰妃啊!”我赶紧打开茶柜,拿出两罐兰妃,一罐开启备泡,一罐送给赵飞。
  赵飞接过茶,一边道谢一边说:“我知道兰妃,它是黄茶!”
  一句“黄茶”,让我再次对赵飞刮目相看。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把那么纷繁的茶类分得清清楚楚,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刚刚二十岁出头的他居然知道兰妃,居然懂黄茶!
  为了更好地品这茶香兰韵,我为赵飞换了一只海棠杯。它的杯口更大,像一枚盛开的海棠花瓣。饮者用之,可以更好地闻到茶香。赵飞说,开学回到俄罗斯,会有歌唱比赛,他的参赛曲目是《沂蒙山小调》,能在国外舞台上唱中国歌,有些心潮澎湃。
  饮中国茶,唱中国歌。这些走出国门的年轻人,他们把中国的文化也带去了远方。无论他们身在何方,永远都不忘自己的根脉,永远都记得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