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师者是灯 照亮前程

(2023年12月2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风玲

  电影《我本是高山》看完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有写影评并非因为无话可说,而是不知从何说起。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遭受了太多的非议。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部电影有褒有贬也属正常,但像《我本是高山》从点映开始就遭受莫名的网上群攻,还真是让人有些看不懂。在我看来,《我本是高山》是一部堪称优秀的影片,人物形象立体突出、演员表演传神到位,带给观众满满的正能量。影片根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成,其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是情节素材的选择上,都表现得恰如其分,做到了尽量完美地把控。
  先说人物形象。影片中的张桂梅由实力派演员海清饰演。片中的她短发一梳,身着布质的便装,戴一副朴素的眼镜,瘦削的身形、略带佝偻的脊背,在椅子上那么一坐,无论是侧面还是背影,活脱脱就是张老师本人!这里面不仅有演员的功劳,亦有化妆师的功劳。如果不是广泛地收集资料,不是深入地体验生活,不是长时间地接触、观察、了解张桂梅,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这样形神兼备的。还有现实中张桂梅那一脸沧桑却充满坚毅,一身病痛却永不服输,都在海清的倾心演绎中得到了完美还原。当然,张桂梅的大美是多方面的,要想在一个时长130分钟的电影中得到完美呈现无疑是很难的,能抓住其矢志不渝地倾心教育,就已经是抓住了其丹心耿耿、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也足以令观者动心动容。
  除却张桂梅,片中其他老师的塑造也是丰满而真实的。坚守岗位不动摇,因此失去了爱情的卢南山老师;受不了山区的艰苦,也受不了张校长的严格管理而中途离开的徐影影老师,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之一种。就是因为有人受不了山区的苦,才更加凸显出坚守的可贵。教育的暂时不均衡是事实,但越是落后越需要教育的投入。我们不能说离开的人就是道德低下,但那些坚守的,是绝对值得称颂和弘扬!
  其次,在素材的选择上,以山月、山英姐妹俩的故事为主线,以玖朵云、唐小萍等其他几个学生的故事为辅线,较全面地展现了山里女孩的读书之难、读书之苦。其中,网上争议颇多的女孩逛网吧、爱打扮,我觉得这都是相对真实的呈现,无可厚非。爱玩与爱美是人之天性,它与贫穷或者富有、地区的落后或者先进并无本质的关系。这一片段的展现,恰恰能体现出在这些山区女孩的心中,她们对美的向往、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都与山外的女孩毫无二致。但如果走不出大山,走不出贫穷与落后,所有美好的向往就只是泡影。因此,张桂梅才要苦口婆心地将她们从愚昧的家庭中、从暂时的享乐中拉回来。
  张桂梅所说的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此言不虚,此言不假。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就是真理。我们且不说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学习和知识的确能给人以力量,让人不愚昧不麻木,不甘于屈从命运的摆布;让人不气馁敢拼搏,即使身处逆境,依旧有逆天改命的勇气。因此,为了考上大学,华坪女高的老师和学生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才都有意义。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高考结束,当老师为学生们查出一个又一个的高分,他们欢呼雀跃,泪流满面;当查到山英考出了超一本的好成绩,张桂梅激动地用手电打起光亮,照向大山上的那间小屋,她大声地呼喊着:“山英,你考上大学了!山英,你考上大学了!”那一刻,张桂梅热泪盈眶;正在家里忙着农活的山英热泪盈眶;影院里的观众,也热泪盈眶!
  师者是灯,点亮人生;知识是灯,照亮前程!因为张桂梅,很多孩子改变了命运,走向了更好的人生。通过本片,我们看到了师者的力量,看到了榜样的力量,看到了读书求知的力量,看到了奋起拼搏的力量!这,也正是电影所要传递出的,艺术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