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晚报,是不能被替代的存在”

(2023年12月1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栏语
  三十年岁月,三十载情怀。2024年1月1日,《潍坊晚报》将迎来“而立之年”。一路走来,我们深知,正是一位位读者和他们的陪伴,见证了晚报的成长,见证了晚报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正是一位位读者和他们的期许,给了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让我们有了继续前行的信心。感恩这份情缘,回馈忠实读者,即日起,本报开设“我和晚报的情缘故事”栏目,讲述读者与本报的深情故事。记录一路陪伴,感谢有您!
  家住寒亭区中房幸福名都小区的谭天祥一家是《潍坊晚报》的忠实读者,每天晚饭后,不看电视、不刷手机,祖孙三代并排坐在沙发上读报,这样的习惯已经保持了六年。2017年,爷爷谭佑明从四川来到潍坊生活,通过读报,他了解并融入了潍坊这座城市。小孙子谭锦宁从4岁开始陪爷爷读报,如今每天都能与爷爷聊聊“国事”“天下事”。一份报纸,串起了祖孙三代的爱与深情。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沁
从南到北,父亲通过晚报慢慢融入潍坊
  每天上午9时许,79岁的谭佑明会准时下楼,熟练地打开报箱,取出当天的《潍坊晚报》,顺道在楼下遛个弯。谈及当年订报的初衷,儿子谭天祥表示,主要是为了充实父亲的晚年生活。
  记者了解到,谭天祥一家是四川人,2013年,谭天祥与爱人李守英因为工作原因来到潍坊并定居。2017年,谭天祥的母亲离世,为方便照顾老人,他把父亲从四川接来潍坊生活。从南到北,跨越近2000公里,周围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老人来到潍坊能不能适应,谭天祥夫妇心里没底。看着老父亲坐在沙发上望着窗外发呆,他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父亲一直有看书读报的习惯,不如给他订份《潍坊晚报》,平日里给他解解闷。”李守英的提议得到了全家的一致认可。从此,谭佑明与《潍坊晚报》便结下不解之缘。
  每天早上,儿子、儿媳去上班,小孙子去上学,家里就剩谭佑明一个人,下楼取报纸、遛弯,回家泡上一壶茶,打开报纸细细品读,独处的时光也变得有了滋味。“通过读报,了解了潍坊的大事小情,看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风光,日子长了就觉得慢慢融入了这里。”谭佑明说。
  谭天祥夫妇还惊喜地发现,自从读报后,父亲的话明显变多了,精神状态也好了起来。“原来跟我们没什么话说,读报后每天跟我们探讨报纸上看到的新鲜事,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谭天祥说,《潍坊晚报》对自己的父亲来说是一份陪伴和精神慰藉。
每天看报,小孙子潜移默化间爱上阅读
  每天看着爷爷和爸爸读报,小孙子谭锦宁在潜移默化间也爱上了阅读,这对于全家人来说是一份意外的收获。
  从一开始趴在爷爷身上听报,到后来爸爸妈妈捏着小手指逐字逐句地教他认读,再到如今每天晚上陪着爸爸和爷爷读报,6年时间里,《潍坊晚报》也让小家伙迅速成长起来。爷爷爱读本地新闻和世界新闻,谭锦宁却偏爱各种周刊文章,从养生、饮食、育儿到各种小故事,读完还能讲得头头是道:“报纸上说了,最近流感多发,你们出门要记得戴好口罩。”“晚报上说,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不能大吼大叫。”这样的童言童语总是让全家人惊喜不已。“通过读报,孩子的知识面变宽了,写作水平也逐年提升,真是花最少的钱学到了最多的知识。”谭天祥感慨道。
  每到12月份,订阅次年的《潍坊晚报》成了谭天祥必然要做的事。因为这份报纸为老父亲带来了陪伴、让儿子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成了全家人沟通和交流的纽带。每晚读报后,三代人畅谈各自的感受,欢声笑语间,一家人的心靠得更近了。
  “对我们全家来说,《潍坊晚报》是良师益友和精神食粮,是一种特殊的情怀,更是不能被替代的存在。”谭天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