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广而告之

16版:光影记录

艺术嵌入生活 搭建人才成长新空间

张津诚致力于美术教育,为潍坊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2023年11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59岁的中国美协会员、北京圣融美术院院长张津诚虽不是潍坊人,却与潍坊渊源颇深。他多次在潍坊举办画展,多年来致力于美术教育,为潍坊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11月6日,张津诚再次来到潍坊,为学生现场点评作品并授课。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现场交流点评,学生们受益匪浅
  当天上午9时许,在位于城区胜利西街与爱国路交叉口附近的潍坊市维伊书画院里,张津诚正在给学生点评作品。
  来自烟台市海阳一中的美术老师尹红梅带来一幅人物画作品《苗族芦笙节》。画面中,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吹奏芦笙,神态各异,展现出喜庆、热闹的场面。“这幅作品画得不错,看出你平时下功夫练习了。”张津诚点评道。
  听到老师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尹红梅特别开心。尹红梅从2017年开始跟着张津诚学习美术创作,当天她特意调休从海阳赶到潍坊,来找老师点评作品。“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我的画功提高了不少。作品经过张老师的指导,主题更加明确,层次更加分明,出来的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我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很快就能申报中国美协会员了。”尹红梅说。
  中国美协会员、张津诚工作室国展培训班助教王乐堂也在现场和大家一起学习、创作。2013年,王乐堂由潍坊前往北京学习,当时张津诚在清华美院高研班任教,其间俩人相识。后来,张津诚成立工作室,开始培训学生,王乐堂又跟着张津诚学习。俩人亦师亦友,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王乐堂的引荐下,2016年,张津诚开始到潍坊筹办国展培训班,潍坊也成为他走出北京、举办培训班的第一个城市。多年来,张津诚在潍坊举办过多期国展培训班,为潍坊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其中不乏一些中国美协会员。
  潍城区利昌学校美术教师、中国美协会员刘丽霞跟随张津诚学习中国画创作多年,受益匪浅。“张老师一直强调扎根传统,用传统的笔墨语言加入哲学的辩证思维,进行国画创作。作品要有鲜明的时代性、主题性,要既对立又统一,有黑必有白,有直必有曲,有聚必有散,有美必有丑,有湿必有干。张老师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跟着他学习让我眼界、画艺都有了飞速提升。”刘丽霞说。
创作遇到瓶颈期,辞职赴日学习
  今年59岁的张津诚是辽宁盘锦人,其爷爷是村里的文化人,逢年过节就会给村民们写春联。受此影响,张津诚从小喜欢写写画画。
  “我堂哥喜欢画画,我跟着堂哥学画,看到连环画上的人物我就模仿着画,经常拿着树枝在沙地上画。”张津诚说,家人见他对画画情有独钟,便有意培养他。张津诚上初中后,当地文化馆组织免费的美术培训班,家人便给他报了名。从那时起,张津诚开始接受书法、绘画等正规课程的培训,不仅学习行书、楷书,还有素描、速写,他的画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文化馆学习期间的老师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通过老师的介绍,张津诚对鲁迅美术学院充满好奇,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考上这所美术院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张津诚凭借绘画优势,如愿考上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校四年,山水、花鸟、素描、写意、人物、创作、白描,张津诚进行了全面、系统学习。毕业后,张津诚以各专业学科全部优秀的成绩被破格留校任教。
  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十几年,张津诚培养出大批美术人才,为中国画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2000年时,张津诚感觉自己在创作上遇到瓶颈,便辞职前往日本学习,寻找更多的创作灵感。
  在日本期间,张津诚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将日本的岩彩画绘画技巧融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使作品呈现出色彩斑斓、变化丰富、气氛热烈、激情充盈的视觉效果,并摸索出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绘画艺术语言。
  “中国画素以水墨见长,讲究墨分五色,较少使用色彩,我将西画色彩的表现方法融入传统笔墨的情趣,将色、墨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五彩兼施、浓烈绚丽、大开大合的艺术风格。”张津诚说。
学成归来,专注美术创作和教学
  学有所成,2011年张津诚选择回国,后被聘为清华美院高研班导师。他既专注于美术创作,又致力于美术教学,在创作和教学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或入选。在这期间,张津诚曾多次在潍坊市区以及临朐、寿光等地举办展览,还多次参加中国画节,一大批作品被藏家收藏。
  “潍坊是中国画都,不仅文化底蕴深厚,喜欢画画、懂得鉴赏的人也特别多。”张津诚说,潍坊浓厚的书画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6年春天,张津诚在潍坊高新区开设了第一个国展培训班,吸引了刘丽霞等第一批学生前来学习。之后,张津诚又在奎文区、寒亭区开班,得到潍坊不少书画爱好者的青睐。“培训班一月一次集中学习,一次五至六天,现场点评上次布置的作业,然后再布置新的作业。潍坊的书画底蕴浓厚,学生的画功很强,每次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张津诚说。
  此后,张津诚还陆续在苏州、东营、威海、菏泽、滨州等地开设了国展培训班。
计划举办师生写生展,正在筹备中
  给学生上课,张津诚不只局限于课堂,还经常带他们外出写生。写生的过程枯燥无味,为了让写生生活更加充实,张津诚带着学生白天写生,晚上上课,点评学生的写生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见。他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勾勒山山水水的自然景观,而且要求每幅作品都要反映这些自然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感人故事等。
  “写生虽然是枯燥的,但在写生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感人的故事,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创作灵感。”张津诚说,他们在青州西南山区写生期间,感受到了山区质朴、淳厚的民风,有村民从家里拿出山楂、核桃等土特产让他们品尝,还邀请他们到家中喝水、吃饭,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的关怀,非常感动。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也会无意识地融入这些因素,创作出的作品更加饱满,更有生活气息。
  写生不仅是为了创作,也是学习充电的过程。每次在去青州、临朐等地写生之前,张津诚都会提前查阅相关的资料,提前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以便在写生、创作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让作品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近期我们正在筹办展览,打算在青州市美术馆举办一个师生写生展,定格潍坊的山山水水,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描绘潍坊山川美景的画作。”张津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