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斑驳了岁月的低矮小屋,坐落在峡山区岞山街道昌盛街路边,外墙上挂着一块掉漆的白色木牌,上面用毛笔写着“理发店”。10月14日一早,77岁的理发师李国华手拿电推子,正在给一位须发全白的顾客理发。听闻潍坊日报社“山海行”融媒体采访团前来探访胶济铁路旧址,这位顾客笑着说:“问李师傅就对了,他在这里干理发50年了,是这段胶济铁路的‘守门人’。”理完发、洗净手,李国华走到这间理发店的西墙,推开后门,为采访团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石莹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洪明
一座小楼见证不屈抗争
理发店后门通往一座院子,院内是一座建于1935年的砖石结构二层小楼。李国华说,小楼原为当地经营粮栈的商户修建,1938年日本侵占岞山站后,小楼便归日本人使用,直到日寇投降。
站在小楼二楼阳台,可远望几百米外的岞山站。在那里,日本驻军曾对岞山站周围进行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岞山站建于1901年,是当时80公里胶济铁路潍县-高密区间中最大的车站。岞山建站后,成为煤炭、建材、粮食、棉花和原盐等大宗物资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旅川流不息,又有商贩前来谋生,逐渐形成了村落——岞山站村。
上世纪20年代,活跃在岞山站的,除南来北往的客商外,还有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王兴选。1925年,就读于齐鲁大学的王兴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王兴选根据党组织指示,舍弃即将毕业取得的齐鲁大学文凭,又报考了济南铁路职工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岞山站任“车务司事”,担负起省委“交通联络站”的重任,以合法身份在车站传递重要情报和指示,掩护党的重要领导人来往。同时,他秘密地做铁路工人和岞山站周围村庄农民的思想工作,播撒革命火种,并与当时昌邑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农民运动领导人于培绪,昌南县贫民会会长黄复兴等取得联系,成立昌邑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昌邑县岞山支部,王兴选任支部书记。他积极发展党的力量,与饮马暴动相策应。1928年12月,饮马暴动失败,于培绪、黄复兴等遇难,王兴选主动承担起领导昌邑县党组织的重任。
1929年7月,党组织在青岛的负责人王复元叛变投敌,以组织名义通知王兴选等人到岞山站接受指示。王兴选不幸被捕,被押往济南监狱。在狱中,王兴选坚韧不屈,团结狱中同志,先后两次参加邓恩铭组织的越狱斗争。1931年,王兴选被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岁月无痕,而苦难辉煌有迹可循。岞山站不仅见证了昌邑县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还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岞山站歼灭战。
1947年2月23日,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当时敌情,决定趁国民党军主力位于西线莱芜一带且自顾不暇之际,北进胶济铁路歼灭敌军。
此时,胶济铁路东段国民党军纷纷向昌潍、青岛方向回窜,胶东军区根据华野司令部的部署,决定出兵控制岞山站。当时的岞山站由国民党交警第十五总队驻守,他们拥有全美械装备,并以岞山站为核心,修筑了子母堡、梅花桩、鹿砦、陷阱、壕沟等工事,易守难攻。同年2月28日17时,我军炮兵开始对敌人实施炮击,经过两天鏖战,敌人抵抗意志瓦解,举起白旗投降。
这一战,打得干脆、利落。至此,鲁中、胶东、渤海解放区连成一片,国民党军的鲁南会战计划被彻底粉碎。
在岞山站歼灭战旧址,铁轨静静向远方铺展;战斗最激烈的东门,而今大道畅通、街市繁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与岞山站遥相呼应的小楼,作为日伪财产充公后,成为岞山站商会“福聚”商号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由岞山站村出资修缮,成为村委会办公室,站在小楼上极目远眺,远山苍翠、瓜果飘香……
一湖清水滋养一座新城
生态立区,峡山区是一个“年轻”的行政区域。该区域原来分属昌邑、安丘、高密、诸城,农村人口占98%、库区移民占1/3。作为全市水源地,峡山水库(又名峡山湖)承载着潍坊人“湖清水甜”的热切梦想,也镌刻着历届党委、政府初心不改,心系民生,矢志守护绿水青山的真挚情怀。
峡山水库是全市的水源地,峡山区自确立伊始,就把保护一湖清水作为第一要务,矢志不渝地坚守。峡山区对环水库100公里地段全部实行围网封闭,以视频监控系统对水源地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控管理。水库圈起来后进行增殖放流,投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以净化水质,在全省率先实现禁渔与生态捕捞制度化、规范化,创新打造智慧河湖平台、水上警务中心、环资法庭,建立起峡山水库全流域一体化管护机制。同时,所有与生态保护相悖的污染企业一律关门停业。一道道生态屏障高高立起后,这里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峡山水库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城护水,水养城。峡山区坚持打“绿色牌”,大力培育符合生态区实际的绿色高端产业,构建起了以现代农业、医养健康、文教旅游、先进制造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不断擦亮礼仪之乡、种业硅谷、预制菜引领区、大艾名城、生态会客厅“五大品牌”。目前已发展优渥有机汇、丰年年等现代农业园区32个,有机种养面积达到15133公顷,认证有机产品120多个。15066公顷野生鱼通过有机认证,认证面积为江北最大。有机菜、有机姜、有机果、有机鱼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种养规模还在稳步扩大,“峡山匠农”区域公共品牌在国内外知名度越来越高。
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峡山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文化设施,一批高质量旅游项目相继落户,旅游业逐渐成为峡山区的支柱产业。
打破旧路径依赖,峡山区创新推进国家级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国内首创农村道路、广场、沟渠等光伏模式,37个光伏村年均增收20万元以上,岞山村成为“全国农村新型光伏第一村”。
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水生态旅游业、乡村旅游业等,峡山区加快农村人口特别是水库周边人口向社区和镇区聚集,为保护生态腾出了更大空间。
不负清水,绿能成金。一水护城,带来的不仅是绿意环绕的生态优势,也实实在在将峡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建区时的3587元增长到2022年底的22916元,增长了5倍多。
执着坚守筑起文旅高地
绿色低碳发展不只是思路,更是出路。峡山区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打好文旅牌,生态底色再添鲜明亮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深秋时节,身处峡山湖畔,让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清风徐来,绿波翻涌,湖边几百米处,一座开业不到一月的热带雨林生态科普馆吸引着众多市民专程前来游玩。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处废旧厂房,如今依托厂房的旧址,断墙+玻璃房,打造成了妙趣横生的生态科普馆。“项目室内面积1700平方米,植物2170余种,为小朋友提供全方位生态科普。”阳光曼波雨林生态科普馆负责人闫朔对记者说,该生态科普馆是潍水左岸文旅发展项目中的重要一环,潍水左岸文旅发展项目是峡山区围绕峡山水库、潍河的左岸打造的一处景观带,成为当下市民喜闻乐见的集研学、互动、餐饮、露营等多种体验于一体的文旅新高地。
坐拥绿水青山,潍坊峡山区因势利导,借生态底色激发文旅活力,不断强政策、建项目、挖资源,自然观光、乡村民宿、教育科普、非遗文化、农家采摘等一大批新老业态齐头并进。以青山绿水为邻,峡山区强化农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岞山火车站、郑公祠、彩虹环湖路等建成并不断提升,如今的峡山,推窗见绿、移步异景。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不断厚植绿的底色,以文旅增添发展亮色,为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作贡献,峡山区在绿水青山间挥写壮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