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约每40秒就有一人因此死去。记者日前联系到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刘希华和精神四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聂纪伟,了解哪些疾病容易引起自杀以及如何对这些人群给予足够关注。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噪哪些疾病易引起自杀
研究显示,在我国自杀人群中,一半以上患有精神障碍,其中抑郁症最多见。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自杀高危因素。
抑郁症 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成的人患有抑郁症或处于抑郁状态中。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和睡眠差,还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动机千奇百怪,很多是受精神症状幻觉、妄想等支配做出的行为。另外,精神分裂症后出现的抑郁亦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
酒依赖症 酒依赖人群预期自杀几率为15%。酒依赖是仅次于抑郁症、且与自杀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
强迫症 不少强迫症患者不堪强迫症状的精神折磨,或久治难愈而抑郁,出现自杀行为。
焦虑症 近年来,焦虑症患者自杀人数不断上升,成为了易引起自杀的心理疾病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 该病发作时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躁狂期表现兴奋话多,言行夸大,一般不会出现消极行为。但是,在抑郁期时表现少语叹气,愁眉苦脸,严重时易出现自杀行为。
噪如何发现身边的“自杀线索”
自杀行为的发生并非完全是突然的和不可预测的,大多数自杀行为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预兆,可以通过对有关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提高对自杀行为的预测和防范。
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如果身边有人反复向亲友、同事或医务人员打听或谈论过自杀方法,在个人日记等作品中频繁谈及自杀,请一定要警惕起来,这些可能是自杀前的预兆。
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性事件“丧失性事件”常是自杀的诱发性因素,在事件发生的早期,容易自杀,在经过危机干预后自杀的风险虽然有所下降,但绝望感仍可能使他们采取自杀行动,而等到他们逐步适应以后,风险会逐步降低。
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行为 既往行为是将来行为的最佳预测因子。当个体采取自杀并没有真正解决其问题后,再次自杀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此外,在自杀行为多次重复后,周围人常会认为患者其实并不想死而放松警惕,此时自杀的成功率将大大增加。
性格改变 如果有人变得易怒、悲观、自卑、冷漠,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出现自我憎恨、负疚感、无价值感、羞愧感,突然整理个人事物或写个人遗愿等,要警惕起来。
情绪改变 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接受医疗干预,或突然出现“反常性”情绪好转,与亲友交待家庭今后的安排和打算时要警惕。
噪如何提供有效帮助
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人呢?
要冷静、耐心地倾听,让对方倾诉自己的感受。
要认可对方表露出的情感,不评判,也不要试图说服对方改变感受。
要讨论,不要躲避。要询问对方是否想到过自杀:“在你痛苦、绝望的时候想到要结束生命吗?”与某人谈论自杀并不会诱发或触发产生自杀的想法或行为,关注并倾听能够减少其痛苦,预防自杀。
要让对方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对方寻求帮助。
要找到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对方的责任。
对自杀危险性很高的人,一定要去除自杀危险物品,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对方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刚刚出现自杀行为(服毒、割腕等)的人,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