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正身处校园,又或者你已经毕业多年,但你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教会你知识与人生道理的人。教师节临近,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让我们通过电影表达对老师们诚挚的祝福吧。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国内电影师生百态令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我国有着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关于教师题材的电影,每一部都关乎美好、崇高、致敬。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银幕形象从开始的乡村教师逐渐偏向城市老师,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迭代更新,充满个性化的教师形象逐渐呈现在观众眼前。
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贫瘠的农村,在朴实无华的镜头下表现最真实的教育差异和人性的温情脉脉。电影自始至终都透露着一种骨子里的亲切质朴感,传达一份情真意切的力量,这是电影最为淳朴的情愫。
根据“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玉滚事迹改编的电影《芳草满天涯》,用镜头记录张玉滚守护山村孩子求学梦的故事。影片中,青年演员蒋冰、顾佳饰演张玉滚和他的爱人,而斯琴高娃和郭开敏则为青年演员保驾护航。母亲的坚定和教育,成为张玉滚的信念和支柱。影片中没有炫酷的特效和火爆的场景,但融入现代人的审美,不会给人说教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了解到这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同时也能壮大观众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内心。
于谦主演的电影《老师·好》,与学生斗智斗勇,再现20世纪80年代的师生百态及纯真情感。影片中,严厉的老师苗宛秋、桀骜不驯的洛小乙、温婉腼腆的安静,大家或多或少都能从影片中找到自己曾经的样子。这也是许多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好像回到了高中时代”的原因。
国外电影用独特视角表现优秀教师形象
国外教师题材电影也有不少优秀作品,为观众进一步了解这一群体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无论是《死亡诗社》中的基汀、《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还是《黑板》里的萨义德,都为银幕塑造了优秀的教师形象,既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教育的想象,同时也给现实中的教师熏陶和启示。
彼得·威尔导演的作品中,存在着天性与制度的激烈碰撞,于是有了《死亡诗社》中,基汀这样一个与预备学校的信条彻头彻尾唱反调的教师形象。基汀一登场就用戏剧化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教育方式对个性教育的追求很纯粹。基汀不拘泥于课本和传统的教育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发现内心的声音,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可惜在当时的法国乡村,他的才华很难得到重视。马修被迫来到一家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当学监以谋生。这所学校对外号称收容的都是“问题少年”。马修则选择包容学生,并组建合唱团,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感化,激发他们内心纯真向善的一面。同时,马修也从失意之中走出,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方向。
伊朗电影《黑板》是一部写实主义电影。影片中,流浪教师每人背着一块黑板,四处寻找能够付费学习的学生。其中两位教师离开这群教师单独前行,他们面对的孩子,既没有钱也不想学习。两位教师坚持跟随着这些做苦力的孩子,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讲课。在这部时长一个半小时的影片中,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观众仍能在剧情中,感慨这些教师与学生的命运,对心灵产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