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0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灯火可亲

(2023年07月1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肖刚
  突然停电现在很少见了,况且,停的还是偌大的一个小区。
  夜色很暗,房间里漆黑一团,三岁的小孙女吓得蜷缩到我怀里。我掏出手机,给物业发消息,对方回复说停电原因尚不明确,来电怕是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抚摸着有些惊恐的小孙女,我忽然萌发了童心,想做一盏油灯来哄哄她。
我打开手机上的小灯,很快寻到了一只空墨水瓶和一个空易拉罐。我把易拉罐剪开,裁出一溜长条儿,卷成细管,插入捻好的抽纸作灯芯,因为墨水瓶盖实在是太难打孔,只好用一个铝质的酒瓶盖替代。很快,一个简易的油灯便做成了。
  油灯点燃了,暖暖的灯光在室内弥漫开来。家中自然没有现成的煤油,用来填缺的是上好的大豆油,油质看起来不错,光亮比我小时候用的煤油要强上许多,不熏不呛,甚至还散发出一股淡雅的清香。望着灯火前小孙女闪闪发亮的眼睛,我不由地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煤油灯。
  那时,我家只有一盏煤油灯。吃罢晚饭,煤油灯会被从饭桌请到那张老式的三抽桌上去。母亲用缝衣针挑一下灯头,把烧糊的灯芯抿去,豆大的灯火往上一蹿,屋子里霎时就明亮了一些。我们姐弟几个像挤在窝里的雏燕排坐在一起,做起各自的作业,母亲则在一旁做针线活。灯光将我们的影子拖在地上,又映到了墙上,父亲就蹲在我们身后的暗影里抽烟,红红的烟头一明一灭,燃烧着他悠闲的时光。
  做完了作业,我们会缠着母亲讲故事。母亲讲故事前,总习惯把缝衣针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她这个惯常的动作仿佛是要在自己的头脑里翻寻一下,看看要先挑出哪个故事来讲。这时灯头又暗淡了下去,微弱的火苗像一粒泡发过的黄豆粒又小又虚弱,母亲却舍不得再去挑那灯芯,毕竟,那时候的煤油是定量供应,要处处算计,节省着用。
  母亲翻来覆去讲的故事让我们百听不厌,到后来大部分故事我们都滚瓜烂熟了,有时侯母亲漏掉一句,我们就会争抢着去指正。父亲也来凑趣,搞得好像不是在听母亲讲故事,而是在共同复习一篇课文。
  小小的灯火将孙女的影子投到墙上,孙女望着自己的影子,兴高采烈地舞动着,一会儿把两只小手举到脑袋上变小白兔,一会儿又弯腰驼背地扮成小狗,嘴里还不停地模仿着小动物的叫声,玩得不亦乐乎。
  我拍了一个短视频,配了文案,发到微信朋友圈。不一会儿,朋友圈里多了一条留言:很怀念点煤油灯的年代,那个时候一盏小小的油灯就能把一家人聚到一起,围灯而坐,感觉非常温暖。灯光虽然暗淡,但在那种暗淡里好像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失去……我看着这条留言沉思了良久。是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生活的丰富,有一些东西正在悄悄消失。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依然都有一盏灯,只要挑一下灯芯,就能看到一些我们平常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