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话:“快点穿上这件衣服!你难道不知道冷吗?”“吃完这些东西,怎么这么爱挑食呢?”“快点去做,我觉得你不能这样放弃。”很多父母用自己的标准,不停地去规定孩子的行为和生活,却没有耐心考虑孩子的感受。
教育中不要过分放大恐惧
好习惯的养成和引导,是父母的责任,但有时却并不是这样的。
在公园,有位妈妈一直守在孩子的边上,并不停地给孩子下指令。当孩子在滑梯上的平台跪地趴着时,她赶紧说:“太脏了,快起来!”然后指着孩子裤子上的黑色印迹,说:“你看吧,黑了吧!”只要孩子一动,妈妈就觉得会有危险,一直在围绕着孩子,不停地说别摸那里,不要这样玩。而那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也一直小心翼翼地玩着,眉头紧拧,没有笑容。其他小伙伴在笑声中滑下去时,他却怯生生地看着妈妈,妈妈说:“你滑吧!慢一点。”这时他才敢动。当小男孩一个人一直玩滑梯时,妈妈又说:“你看小朋友都去那边玩了,我们也过去吧。”然后拉着孩子走了过去。可孩子却并不是很喜欢那个游戏。
不知道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在妈妈的身边,他也许会被保护得很好,但妈妈说的那些危险,在学校也会有。妈妈又不在身边,该怎么办呢?小男孩也许哪天也会想:为什么我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其他小伙伴却可以做呢?因此,家长不要过分放大恐惧的感觉,应当鼓励孩子去拥抱世界。
家庭应给予孩子支撑和温暖
过于挑剔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加剧他们的自卑心理。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到:小孩生来弱小,所以需要依赖家长的养育才能存活。因为弱小,所以小孩的天性是自卑的,如果再遇到焦虑而严厉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当小伙伴们可以开心地跑上跑下的时候,爸妈却说这样太危险。孩子想玩泥巴、钻草丛,家长马上说太脏了。感觉孩子做什么事都被管着,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行,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当你抱怨说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时,一定要先分析自己。其实大部分问题的根源在父母身上,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上。
同样的孩子,如果生活的环境或者教养方式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状态。那些紧紧管束着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反思,给其更多的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给予更多的鼓励,那孩子肯定会感到更快乐、更自信一些。那些总是被否认的孩子,如果能得到更多的赏识和鼓励,他也会试着重建信心,在学习上或者行为上愿意改变,变得更优秀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这双大手,给予的是支撑和温暖,还是压制和冷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愿家长能够信心满满,减少恐惧,给孩子暖暖的爱意和自信。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