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将进入伏天,天气炎热,潍坊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重点预防戊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乙脑、蜱传疾病,谨防高温中暑和溺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徐华胜
注意饮食卫生
预防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指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播性疾病,其主要危害是急性肝功能受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厌油、黄疸等。戊肝好发于各类人群,以青壮年为主。戊肝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通过污染饮用水、餐具、蔬菜水果等,直接或间接经消化道传播,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猪肝及海产品是感染戊肝的重要危险因素。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饮生水。接种疫苗等可有效预防戊肝,我国已有戊肝疫苗,可自费自愿接种。
讲究个人卫生
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夏、秋季多见。易在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暴发流行。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传播。患者的手、毛巾、手帕、脸盆及患者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有病原体。
预防措施如下:
注意个人卫生,不要用脏手揉擦眼睛。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
密切接触患者后用75%酒精消毒双手。患者洗漱用品严格隔离使用,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患者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
患者应自觉避免进入游泳池等场所,减少社交活动以免扩大传播,最好居家治疗。
防蚊灭蚊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急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均较高。流行季节主要在每年的5月至10月,发病高峰通常出现在7月至9月。
库蚊作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于水塘或灌溉稻田繁殖,主要在傍晚或夜间叮咬。库蚊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猪、牛等家畜后再叮咬人,导致病毒侵入人体,使人感染。
主要预防控制措施:
疫苗接种。儿童按常规免疫程序完成相应乙脑疫苗接种或补种。既往未接种过乙脑疫苗的易感人群至少接种1剂次减毒活疫苗或2剂次灭活疫苗(间隔7天至10天)。
蚊虫防治策略。消灭蚊虫滋生地。及时清除生活区周围的小型积水,翻盆倒罐加盖,填平洼地,消除积水;保持畜舍、禽舍卫生。有条件的可定期对畜(猪)舍进行滞留喷洒等消杀灭蚊。
个人防护。建议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蚊香。蚊虫活动的高峰期,尽量远离猪、牛等牲畜养殖地,避免在其他动物畜舍或病媒蚊滋生地点附近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身体裸露处使用防蚊药剂,避免蚊虫叮咬,降低感染风险。
乙脑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了解中暑常识
避免高温中暑
在炎热的季节,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能造成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中暑。
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大量饮水。出汗多时,应少量多次饮水,尤其是当每天出汗量>3L时,宜补充电解质-碳水化合物饮品。
注意饮食及休息。饮食尽量清淡,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以补充高温作业消耗。
高温天气尽量避免外出。即使外出也应结伴行动,并涂抹防晒霜。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如藿香正气丸、风油精等。
暑假即将开始
严防儿童溺水
溺水是我国儿童的第一大致死原因。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水井,甚至家里的浴缸、水缸都有可能成为儿童发生溺水的地点。
发生溺水往往是无声的,家长要时刻注意看护,并记住以下预防措施:
家中的水盆、水缸用完后立即清空;水缸、水井、下水道等要加盖。
去海滩玩水或游泳,要让孩子穿上安全、合格、适合孩子身材的救生衣,并时刻看护。
教育孩子不能去水塘、水渠、河湖等野外水域游泳、玩水。一旦发现同伴溺水,应大声呼救,可以将周围的救生圈、木棍等扔给溺水者,但不要下水。
学习心肺复苏技能,以备急救时用。
户外活动
谨防蜱传疾病
蜱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常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我国大部分地区4月至9月为蜱活跃期,人被蜱叮咬的机会显著增加。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人在户外遛狗、露营、采茶或耕种时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但蜱传播的一些传染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病死风险较高。经蜱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症状,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
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无所遁形,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
一旦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不要生拉硬拽。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如在清除蜱后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