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人文潍坊·潍坊齐文化寻踪

02版:人文潍坊·潍坊齐文化寻踪

03版:人文潍坊·潍坊齐文化寻踪

04版:人文潍坊·潍坊齐文化寻踪

05版:人文潍坊·潍坊齐文化寻踪

06版:人文潍坊·潍坊齐文化寻踪

07版:人文潍坊·潍坊齐文化寻踪

08版:人文潍坊·潍坊齐文化寻踪

留存遗迹以示纪念

(2023年05月1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海盐神殿内供奉管仲
  穆陵关齐长城遗址
  青州有一座表海楼,宏伟壮丽,是为纪念姜太公而建。齐国以盐富国,管仲功不可没,人们为了纪念他,近代以来,在滨海修建了盐神殿,塑了神像。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在其食邑之地昌邑市,建有孙子庙。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表海楼
为纪念姜太公而建
曾为九州登高圣地

  表海楼,又名表海亭,为纪念姜太公治齐之功而修建,位于青州南阳河北岸。表海楼一说,源于《左传》“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太公姜尚,辅佐周灭商后,深得周王器重,封其为齐侯,定都于营丘,坐镇海岱。
  当时姜太公所封齐地,大多属东夷原始部落。民风不化,极为彪悍。太公就任后,乘车巡视,来至南阳河,立于河畔,指天盟誓,下定决心要治理好齐地。太公从当地的风俗礼仪开始,移风易俗,三个月之后民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后齐地慢慢变成了礼仪之邦,后人为了纪念太公功德,修建六角重檐亭,名曰表海楼。
  目前见到的青州最早有表海楼建筑的记载在唐代。唐韩翊《送张儋水路归北海》诗写道:
  千里东归客,孤心忆旧游。
  片帆依白水,高枕卧青州。
  柏寝寒芜变,梧台宿雨收。
  知君心兴远,每上海边楼。
  唐时将表海亭称之为楼。宋范仲淹、欧阳修、曾岑、苏轼、黄裳诗则称之为亭。据史书记载,青州的表海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青州河山之胜,据云山之秀,在唐宋时期被誉为九州大地的登高胜地。表海楼前瞻云门山之秀,下瞰南阳河奔流,虎踞龙盘,下临古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宋范仲淹有诗曰:
  一带林峦秀复奇,
  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
  留的夕阳无限时。
  宋朝末年,金人南下,摧毁东阳城,祸及表海楼。到了明朝,知府李昂于青州北关西侧重建表海楼。明末清初,表海楼再次遭劫。
  2020年,青州市政府投资重建表海楼,其巍峨的雄姿,成为当地一处地标性建筑。
盐神殿
以盐富国奠定地位
庙中供奉盐神管仲

  在潍坊滨海区,有一座盐神殿,殿里供奉着盐神管仲,他正襟危坐,享受着世代百姓们的朝拜和祭祀。
  史料记载,盐业是管仲在齐国力主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他制定了《正盐荚》,成为了中国盐政的首部大法。《续文通考》有载:“三代之时,盐虽入贡,与民共之,未尝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盐禁分开。”管仲的《正盐荚》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叫管敬仲,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管仲在齐国大胆改革,任用贤才,发展经济,特别是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使齐国逐步繁荣壮大,为日后齐国在战国时期位居七雄之首奠定了基础。
  盐神殿,位于滨海区渤海南岸的真龙庙中,修建于2003年,是按照古代“盐神殿”的规制建造的。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煮盐图最为引人注目,这一画面与滨海盐业遗址挖掘出的场景如出一辙,证实了齐国制盐的起源就在潍坊沿海一带。
  2010年,“黄河三角洲盐业国际研讨会”在寿光举办。专家们实地考察了双王城、昌邑一带的盐业遗址群,一致认为寿光、寒亭、昌邑无论在规模还是保护状态上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仅滨海的海盐产能就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
  近年来,每到阴历二月初二,滨海区都会在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举行北海渔盐文化节,来自潍坊、东营和烟台等地的数万名渔民、盐民和当地居民自发汇聚此地,拜祭“龙王”和盐神管仲,同时伴有舞龙、舞狮、京剧、吕剧、歌舞等多项民俗文化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渔盐丰产。如今,每年在滨海举办的“二月二龙抬头节”和“盐神文化节”已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齐长城
中国最早古长城
穆陵关最为著名

  齐长城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古长城,潍坊境内齐长城是齐国一段重要的防卫设施。
  潍坊境内的齐长城临朐段遗址位于市境南部。西接淄博岳阳山凤凰岭,经嵩山、九山、沂山、大弁山东去入安丘,长75公里。城墙依山而筑,随岭阜沟壑起伏。凡高崖陡壁处,仅用石块砌成2米左右的矮石墙。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一般地段为土石结构,其基础由精加工的大石砌成,宽8—10米,高3米,上为夯土,层次分明,每层厚约20—30厘米,夯窝均匀,清晰可辨。有些地段为冬季施工,土里掺有盐水;有的尚存木桩痕迹,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
  临朐大关乡一段最为清楚,长12公里,残高1—4.5米,底宽6—8米,多以沙土夯实而成,间有石块砌筑。墙南面陡峭,北面坡缓,每隔5—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若磨盘,小者似碌碡,为当年守城者御敌所备擂石。大关乡内残存分岔段,为二道防线。从沂泉村南至大关水库南,长4公里,高1米,宽2.5米,盐土结构,间有木桩痕迹。
  齐长城关隘,以穆陵关最为著名。位于临朐县东南与沂水交界的大岘山上,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遗址2600平方米,残墙高3—5米。其南面下临深谷,陡不可攀;北侧较平缓,以平顶山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地势极为险要。
  境内安丘、诸城两地,群山连绵处亦有多处齐长城遗址,有的地方整体完好,长达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