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创建者是齐桓公田午,在齐威王初年得到快速发展。据《竹书纪年》推算,齐威王在位36年。齐威王即位初,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稷下学宫规模宏大,齐威王在临淄开第“康庄之衢”,营造“高门大屋”,接纳四方来客,给予高官厚禄,却不让他们参与琐碎的政务,只让他们在稷下学宫专门从事教学研究活动。所以,天下学士,各派名流纷纷云集稷下,多者达数百上千人,其中被封为上大夫的佼佼者就近百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稷下学宫不仅是一座教育之宫,培养官吏的学校,也是一座辉煌的学术殿堂。它开创了我国百家争鸣的优良学术之风,促进了各派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并融汇百家之说铸就了博大丰厚的稷下之学,孕育了齐学代表作《黄帝四经》《管子》等一大批著述,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稷下学宫作为学术论争的场所,学者们自由争辩,互相切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淳于髡与孟子的辩论便是一例,有一次大学者兼政治家淳于髡针对儒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质问孟子:“假如嫂子掉进水里了,要不要用手去拉她呢?”孟子用常规与权变的关系做了回答:“男女授受不亲,那是礼的要求;嫂子掉进水里要伸手去拉她,是随机应变。”淳于髡接着问:“现在天下人都掉进水里了,应该怎么救呢?”孟子说:“嫂子掉进水里,要用手去救,天下人都掉进水里了,应该用仁爱道德去救。”
可以说,稷下学宫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稷下学宫从创建到齐宣王当政达到鼎盛时期,它的存在时间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150年,随着稷下学宫的消亡,稷下之学开始流传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