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位于青州城区西北16.5公里邵庄镇境内,海拔171米,山体平缓,一览无余。战国时期,齐宣王在原后稷祠遗址建立夫子庙,是历史上最早纪念孔子的场所,所以稷山又有夫子山之称。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地,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商周时期稷山上建祠奉祀五谷之神
稷山之名,来源于古时山上建有的一座后稷祠。稷,是一种谷子,泛指粮食作物。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被帝王奉祀为谷神,因此“国家”亦称为“江山社稷”。
由于“稷”是“五谷之长”,又有江山社稷之意,稷山就成了寓意齐国吉祥的山。历代国君和黎民百姓,都对稷山“宠爱有加”,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到离稷门不远的“稷下学宫”命名就是很好的例证。汉代大学者刘向在《别录》中记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后稷祠,奉祀的五谷之神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始祖。后稷姓姬,名弃。传说古时有邰氏之女姜嫄误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胎生子,所生孩子因没有父亲而遭抛弃,幸还,故名弃。
弃在儿时就喜欢种植麻椒、豆类等植物,长大以后,爱好农耕,培育了黍、稷等作物,尧帝见他对农事有特殊才干,就任用他为农师,掌管农事,封他于邰地,教民耕种,使“天下得其利”,大大推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周族认为他是发现和种植农作物的先驱,封他为“五谷之神”,又称“后稷”。稷山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处,到了商周时期,附近居民为纪念后稷,祈祷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在山上建起了后稷祠。
后稷祠毁于东西周更替的动荡年代。
齐宣王在后稷祠遗址上建夫子庙
稷山距离齐都较近,历代齐国公侯经常登临稷山。最具影响力的是齐宣王在稷山顶后稷祠遗址建夫子庙。
孔子生活在齐景公时代,生前曾多次造访齐国,宣传其“仁爱”思想和治国主张。孔子的思想对景公及后代君王影响较大,齐宣王不仅建了夫子庙,还塑了孔子及其众弟子像,并多次登山拜祭,荀子、淳于髡(kūn)等一大批稷下学士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因此,稷山便成了历史上除曲阜以外,最早宣传纪念孔子的地方,所以,稷山又叫夫子山。
稷山顶上现有一间红瓦石屋,并存有宣统年间的残碑一通,虽已断成数截,依稀可见重修的碑文:
稷山之有圣庙,关一方教化,开一代儒风,自齐宣王创立以来,迄今二千余载,其间之修葺难续,终因年久失缮,风雨摧残,墙垣圮毁,榛莽菀秽,而圣象遗迹埋没殆尽,仁人贤士赴登临者,鲜不一见而生叹,况今近异端峰起,圣教几淹,伦理濒泯,道德几乎扫地矣。乡中耆老乃倡议重修,鸠工庀(pǐ)物,不数日告竣,但愿文风日盛,文运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