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界,儿科俗称为“哑科”,因为患儿年纪小,无法准确表达病情,全靠医护人员观察判断。今年是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内一科护士长孙晓霞在儿科工作的第18个年头,每当有孩子扎针多次仍无法成功时,即便半夜她也会赶到医院,因为她大部分时候都是一次成功,可以让孩子少遭罪。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王路欣
给孩子们打针,她有自己的“小心思”
5月11日上午9时许,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内一科,孙晓霞正推着输液车去给患儿输液。这次要输液的是一名6岁女童,孙晓霞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贴纸,耐心地告诉女童,只要听话就会有贴纸,还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女童听后不再挣扎,顺利完成了静脉穿刺。
孙晓霞毕业后便成了一名儿科护士,十几年时间里,她一直和孩子打交道。为了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她与同事用了点“小心思”,打针后奖励一张小贴纸、鼓励孩子说“你真棒”等。孙晓霞说,有一些孩子看到要打针就会哇哇大哭,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安抚,给个小贴纸、给块糖果等都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相比其他科室,儿科难在孩子只会哭闹,不会表述症状,很多时候都需要护士的安抚。但是光会哄孩子是不够的,护士要有“真功夫”才行。有次半夜她接到科里电话,一个高烧、脱水的一个月大婴儿连续几针都没有扎成功,家长也处于崩溃边缘。她立即赶到医院,发现婴儿的头部、脚部都不再适合静脉穿刺,便从孩子的腹部下手,并且一次成功。孙晓霞说,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每当年轻护士搞不定时,即便是休息时间她也会赶到医院处置。
技术传授给同事,希望孩子都少受罪
作为儿科护士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孩子看病时经常有好几个家长陪同,几双眼睛同时盯着,本就压力大。有的家长还要求“必须一针扎好”,但婴幼儿的血管细,爱哭闹,配合度差,输液时需要两三位护士配合,一针无法成功是常有的事。
孙晓霞多年来在儿科工作,可谓是扎针无数,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在工作中,她将经验全部传授给科里的护士,告诉他们如何观察,选择什么样的位置,扎针失败时如何与孩子家长沟通等。
孙晓霞工作多年,也有很多暖心的经历。孩子出院时,会送给她自己画的画,还有的拿出零食分享给她,她觉得这些治愈的瞬间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价的。
孙晓霞说,虽然辛苦,压力也大,但是既然选择了在儿科工作,就要尽力做到最好。只要能看到孩子们身体康复,露出笑容,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