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彩霞
读书和不读书,过得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法国影片《和玛格丽特的午后》,讲述了一对忘年交邂逅在午后,因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他们在书香里品读交流,重启人生的活法与希冀;在彼此加油勉励中,互相取暖与救赎,走向人生深处。美好而不失温情。
鲐背之年的玛格丽特,是位退休的农艺学家,无儿无女,乐观向上,居住在养老院。她用一生的时间周游世界,阅读文学作品,每天午后步行去公园安静读书,举手投足散发着高雅的气质。
中年大叔查尔曼,肥胖、自卑、粗俗、善良,与年迈失智的母亲居住在一起。打零工之余,他喜欢助人为乐,也喜欢一个人去公园溜达,给每只鸽子起有趣的名字,与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共度闲暇时光。
不同年龄、性格和阶层的两人,因看一群鸽子吃食,向往自由飞翔,意外邂逅在午后阳光里,并排坐在了公园的长椅上。阅读是她呼吸的方式,倾听是他走心的阅读。玛格丽特最初给查尔曼朗读加缪的《鼠疫》,也朗诵诗歌,“我们总会回到母亲的坟前,像条被遗弃的狗一样哀嚎……”95岁的玛格丽特一字一句地深情朗诵,好像轻抚了查尔曼心头的尘埃,也无意戳中了他心灵的痛处。在玛格丽特精心挑选的朗诵篇目中,查尔曼荒芜的脑袋里开始萌芽,仿佛敲开了想象的思维,进入了崭新的文学世界,他感觉她的头脑里有一个书架,架上有成堆的书。玛格丽特却无奈地说,衰老,确实是一种负担,不过岁数大了,也有好处,那就是即使烦恼,也不会持续太多日子。
他们的观点分歧是孩子,虽然两人都无儿女承欢膝下。玛格丽特温和地说:“孩子是爱的结晶。”查尔曼却坚持说:“有人出生是一个错误。”分歧背后,藏有深层原因。查尔曼是个私生子,从未见过父亲,母亲无意怀孕生下他,一直心怀厌恶,对他的成长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童年的阴影与孤单,也让他成为恐婚一族,即使与漂亮开朗的女友相亲相爱,也以各种理由拒绝,强烈地排斥与逃避婚姻。
爱是一切的源泉。玛格丽特赠送查尔曼的礼物是字典,字典是读书的工具和根本。在玛格丽特的循循善诱下,从小有阅读障碍的查尔曼重拾书籍,夜深人静,查阅字典,尝试阅读,尤其是玛格丽特因眼睛患有白内障无法读书时,他便开始给她大声朗读,并采撷鲜花、制作拐棍送给她。他如她的天使,她像他的母亲。他们的神圣情谊,是超越爱情的存在。
读书,是摆脱平庸的最好办法。它带来的不仅是学识的渊博,眼界的开阔,还会带来内心的富足,感受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恰如余秋雨所言:“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安静明媚的午后读书时光,在身边悄然流逝,散发着清新脱尘的芬芳,也令人脱胎换骨。
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如果说,查尔曼是一棵狗尾巴草,那么,玛格丽特就是一位最美园丁,她让平凡小草开出了绚丽之花,改变提升的途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读书。是的,读书如彼岸花开。书籍仿佛一道光,穿透了黑暗,治愈了查尔曼的粗鄙与无知,迅速生长出精神内核,他的心灵开始变得柔软,世界变得富有朝气。当律师把母亲的遗嘱、婴儿脐带和父亲年轻英俊的照片一并递交给他的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母亲别样的爱。“我们总会回到母亲的坟前,像条被遗弃的狗一样哀嚎”,他第一次拥有了要为人父的欲望与冲动。
人与人的温暖,来源于相互支撑。影片里,玛格丽特宛若一颗夜明珠,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她是查尔曼的“命运之师”,没有她的善意引导,查尔曼就不可能走向读书之路,用这把金钥匙开启美好的人生,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查尔曼是何其幸运,他相逢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他们的友谊醇香而悠长。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想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是文字在大脑中形成的画面,是植入大脑里的“超级芯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一种精神洗礼,是向愚昧挑战,是完成自我飞跃的最佳途径,具有超凡脱俗的力量。读书,涵养了玛格丽特的才气与情怀,让她的人生雍容典雅,活色生香,即便在死气沉沉的养老院里,她也是唯一安静读书的老人。阅读,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即使如影片里的查尔曼已年过半百,也可以在贫瘠土地上开出艳丽花朵,实现人生逆转,圆梦飞翔。
影片结尾,玛格丽特有了更好的归宿,在侄儿无力支付昂贵的养老院费用时,即将升级当父亲的查尔曼把她接到自己温馨的家里。他们终于在文字的滋润下,携手奔跑在十里春风里。
读书吧,亲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