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检查是指孕期对准妈妈进行的一系列检测和指导。定期产检可以持续监测各个阶段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预先排查一些遗传性、先天性疾病和畸形等,还可以准确掌握孕妇身体情况的变化,尽可能预防各种孕期并发症,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限度地保证母婴安全。
案例一
做彩超时发现胎盘长包块,定期检查顺利分娩
32岁的孟女士在孕早期检查时一切正常,在孕23周做四维彩超时,发现羊水多,胎盘上长了一个直径约4cm的包块,赶紧做了进一步检查。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高新院区产二科主任牟莹莹进行详细问诊和查看彩超后,考虑到包块可能是胎盘血管瘤,给孟女士制定了详细的孕检计划,在排除胎儿发育异常的情况下,定期进行彩超检查。孟女士后期的彩超结果显示,胎盘包块逐渐增大,羊水持续增多,孕35周后她感觉腹胀难忍再次到医院就诊。牟莹莹结合她的情况,建议尽快做剖宫产手术。终于,孟女士在孕35周+6天剖宫产分娩一女婴。在术后查看胎盘情况时,发现平坦的胎盘上确实有一个直径约10cm的血管瘤。
牟莹莹告诉记者,胎盘血管瘤又称绒毛血管瘤,是发生于绒毛间胚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大多生长在胎盘母面,也有位于胎盘子面或脐带者,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与周围正常胎盘界限清楚,主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1%。胎盘血管瘤可能是早期胎盘的血管组织发育异常所导致,产前诊断主要依靠彩超检查,表现为胎盘内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胎盘血管瘤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母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及生长速度。当血管瘤体积较小时一般不会影响胎盘功能。当瘤体较大时,就会引起母胎病理变化,如羊水过多、宫内生长受限、胎儿心脏扩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死胎等并发症。当瘤体直径大于5cm时,应考虑终止妊娠。
牟莹莹提醒,孕妈妈们一定要定期产检并接受医师的专业指导和监护,及时关注胎儿发育和孕妇健康情况,以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早纠正和治疗。
案例二
及时诊断子宫破裂,成功手术孕妇分娩两男婴
3月27日,记者得知潍坊市人民医院产一科最近成功抢救一例双胎妊娠子宫破裂的孕妇。
记者了解到,今年49岁的张女士曾于2022年7月31日进行胚胎移植手术,为单绒双胎,后因妊娠剧吐、先兆流产多次住院。近日,张女士因出现阵发性下腹痛,到潍坊市人民医院产一科就诊,医生对其进行了详细问诊和相关检查。超声检查结果为:子宫偏右侧局限性膨出,范围约13.6cm×8.3cm,内透声可,似与宫腔相通,内可见脐带回声。
超声科与产一科根据检查结果会诊后,考虑患者为子宫破裂,立刻启动了紧急剖宫产流程。潍坊市人民医院产一科副主任医师朱玉春担任抢救总指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腹后,在孕妇子宫右侧后壁近宫角处发现一直径3cm的破口,部分羊膜囊突出于破口处,羊膜囊完整,内羊水约150ml,部分脐带卡压于破口处。术中发现孕妇胎盘剥离面渗血明显,及时给予缝扎止血,在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好转。对于子宫破裂口,医生利用连续性缝合并水平褥式包埋法,术中出血量较少。分娩出的两男婴中一胎儿脐带断裂,非常凶险,产科医生立即给予钳夹脐带断端,并交由新生儿科医生协助抢救后转入新生儿科治疗,目前病情平稳。
什么是子宫破裂?造成破裂的病因有哪些?对此,朱玉春表示,子宫破裂是指子宫体部或者子宫下段于分娩期或妊娠晚期发生的裂伤。妊娠期子宫破裂原因多见于瘢痕子宫,与剖宫产的术式选择、孕产史以及子宫本身病变有关。分娩期子宫破裂原因主要包括梗阻性难产、滥用宫缩剂、阴道助产手术损伤。孕妇的子宫肌层在妊娠期间随着胎儿的增大被逐渐拉伸(非孕时子宫肌层厚约8mm,中孕期为20mm-25mm,晚孕期开始减少,减少最明显的部位是宫底与子宫下段,大约为原来的2/3),并维持静息状态直至妊娠足月或临产。
子宫破裂非常危险,会危及孕产妇与胎儿的生命安全。因此,育龄女性应尽量减少宫腔操作次数,孕期做好产前检查。有剖宫产史、宫腔操作史、子宫肌瘤手术史、多次孕产史、子宫畸形、宫腔感染史等子宫破裂高危孕妇,应提前入院待产,一旦出现腹痛、阴道流血,可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