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上午,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警方认定胡某宇系自缢身亡,其生前录音笔中的音频表达了自杀意愿,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为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那么,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有哪些症状?家长、青少年本人该如何识别心理问题?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梁红对相关问题给予了解答。
如何及时识别青少年心理问题?
目前,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情绪,但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可能只是某一阶段的情绪问题。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患心理疾病有三个特点:
一、更容易出现行为异常,如冲动;
二、情绪不稳定性更突出、因素更为混杂,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等;
三、情绪躯体化表现更明显,即孩子的异常情绪通过躯体不适表现出来,比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等。
青少年轻生前会出现哪些异常行为?
预防和识别青少年轻生信号,通常有以下线索:
●言语信号 有的孩子会直接说“我觉着活着没意思”“没有我会更好”,说的时候可能会伴有低落情绪;有的会拐弯抹角,比如跟家长讨论生死的问题。
●行为信号 行为怪异,比如突然把头发剪得很短、突然把珍惜的东西送给别人、衣服灰暗、活动减少、自我评价低等。
●情绪信号 容易焦虑、敏感。可能会过度解读某件事情,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把自己封闭起来;情绪变得不稳定,有过激行为,比如突然喝酒。
●躯体信号 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不好。
青少年轻生背后常见哪些原因?
青少年轻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周围环境、压力、与周围人的关系、突发事件、家族史等。轻生会表现为“三无症状”:
●无望 没有希望的感觉。
●无用 患者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能扭转局面,出现转机。
●无尽 患者会认为这一境况今后会持续这样,永无尽止。
“三无症状”中只要出现一个,尤其是“无望”,就容易让一个人出现轻生念头。
为什么物质条件好了,孩子似乎更“脆弱”了?
不只是青少年,所有人群都面临这个问题。
物质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这会让期望值提得很高。但这个期望是否适合、怎样去达到目标,容易使人感到焦虑。有的人希望一下子达成,一旦做不到就全盘否定自己。
孩子肩负着一定的环境压力,比如,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一些评价体系的存在,带给孩子的压力就比较大。能不能应对压力、应对压力的能力是否跟着社会发展在提高、看待问题是否客观等,都很重要。
还有一点,物质条件丰富导致孩子获得需求时,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甚至家长轻而易举就会满足他,这让孩子的“获得感”不强。经过自身努力去获得一个成绩,收获希望感,心理状态才会好。
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时怎么帮他们?
临床上,很多患者会出现“隐秘性抑郁”,这个人其实已经很抑郁了,但表面看不出来。如果患者来医院就诊是很容易发现的,但在普通人群中要想把这部分人识别出来是很难的,目前医学仍在攻克这一难题。
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耐下心来去听 此时孩子的情绪其实已经很“满”了,家长的劝说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倾听就显得格外重要。孩子诉说的过程,本身也是释放内心的过程。
有些人会对孩子说“你再坚持坚持”,这类语言都是评价性的,孩子听完可能更绝望。比起给予建议和评价,给予孩子陪伴、倾听、接纳、共情更重要。
●有效陪伴 如果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一定要陪伴,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尽可能做到24小时陪伴。
●学会求助 除了倾听和陪伴外,发现孩子有轻生信号时,一定要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求助。
孩子出现什么情况该看医生?
当孩子的异常情绪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享受爱好时,就需要看医生了。比如,成绩出现问题、学习效率不高;对原本感兴趣的话题丧失了兴趣。
临床上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首先要评估是否有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问题,进行对症治疗。
青少年处在发育阶段,情绪稳定性较弱,要对其进行持续评估,按照轻重缓急制定针对性治疗计划,如果病情严重要服药。
除了服药,还需要家长、医生、老师,包括青少年本人形成合力,尤其家长要加入到治疗团队,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饮食问题、身体疼痛等。医生会指导家长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如何管理治疗药物,如何避免孩子得到危险物品。
预防轻生最重要的就是限制工具,没有工具就很难发生危险,就有时间去干预。
特别严重的青少年需要进行评估,必要时入院治疗。
稳定孩子情绪的保护性因素有哪些?
有危险因素就有保护因素,保护因素可以让孩子将来减少危险,或者即使遇到了问题,也知道要去寻求帮助。保护性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
●认知和人格培养 孩子容易非黑即白,要么完美要么不做,容易绝对化。有些孩子还容易“灾难化”,认为一次考不好,以后就没有好工作。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光是课本上的学习,还有阅历方面的学习。
●良好的家庭关系 比如能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接纳,能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社会和文化因素 比如生活习惯是否良好,要让孩子学会自律、规律生活。当一个人饮食、睡眠不好,其精神状态就容易焦虑、紧张;其次,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有足够的医学证据证实,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自信,改善情绪。
孩子情绪异常时,家长如何稳定自身状态?
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家长自己也会很有压力,但当家长变得很焦虑、暴躁时,往往很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此时,家长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相处尽量控制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给孩子做出榜样。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抓一抓就能提高,有的则不会。所以要因人而异,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成绩。
此外,家长应学会利用资源,比如通过心理咨询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有些孩子的知识面甚至比大人都广泛,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不见得更高。当孩子和父母在同频的轨道上沟通时,往往更容易解决问题。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