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万事只求半称心

(2022年12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子赫  
  能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历史上唯李清照一人,凭借一人之力,便在文坛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不少人以为,李清照的人生是完美的,实际上却是很多地方很多时日不尽如人意,特别到了晚年,更是十分凄惨,这通过其词风的巨大变化而表现明显。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18岁,她与长自己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中生活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寓意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倾述隐衷,寄托情思,讴歌自己美好幸福的婚姻爱情。
  移居青州后度过的数年,是她最幸福、最惬意的一段日子。但好景不长,1127年金兵入侵,李清照与丈夫去往江宁,其生活陷于困顿,后又经历丈夫去世、藏品散佚、改嫁他人、再次离异,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情感转为对现实的忧患。晚年时期,遭遇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写作情感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统统凝集心头,更是无法排遣。
  仔细盘算下来,造成李清照晚年凄惨人生主要有三大原因:无留后代、情感受挫、痛失藏品。
  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一对夫妻,然而却未能留下一子半女,这或许是作为妻子的李清照一辈子之殇。再说情感受挫。两个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随着丈夫病逝画上了句号:金兵南下山河破碎之际,面对叛乱作为一地之长,赵明诚竟然不顾家庭和百姓,自己偷偷逃跑了。这种打击,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烈女,似乎比失去一个人更可怕。另外,受丈夫影响,李清照还是位狂热的收藏家,她把精力都投放在收集金石、字画和古玩上,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所有梦想都随着乱世到来而破灭,战乱中经历三次浩劫,碑文古董皆数散尽。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毁掉其心爱之物,比丢掉其性命还难受。
  如此看来,对于李清照来说,除了诗词带来的成功光环,她还要忍受着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难免,忠臣遭弃者也不乏,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座孤清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呜呼!女童的这句话,直接刺痛了那个曾天真唱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才女!
  惊叹一生华彩,无奈半生曲折。李清照最终变成了写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凄凉诗词的多愁善感的老者。
  任何人的一生,从来没有完美无瑕。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愿借此言,能够给“千古第一才女”带来一点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