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说说“腧”与“穴”

(2022年12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觞

  中医里面有两个非常常见又非常关键的字,即“腧”与“穴”。
  但两者究竟有何关系?有何异同?
  从文字学角度而言,“腧”的内涵主要在于“通”,而“穴”的内涵主要在于“容”。
  “腧”的本字为“俞”,古本《黄帝内经》用“俞”不用“腧”。如明代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影刻二十四卷本《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中华文字,起于象形。后因需要表达之思想文化越来越丰富,遂不断以增加意符、声符等方法,繁衍滋生而渐多。如:“俞”增加一个表示“肉(身体)”的意符“月”,构成“腧”字,即是一个典型案例。
  《说文解字》曰:“俞,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俞有一个异体字,写作“兪”,我们还能看到“巜”字。   “巜”,读作kuài,为水流之意。今天变化为“刂”,面目全非,从字形已经很难看出本义了。
  更容易令人无语的是,“俞”字是从“舟”的,它里面的“月”其实是“舟”的变形。
  “舟”有运输之功,又行于水,故而运输之意便非常明显。运输工具,其本体必然是空的,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空中木”,非常贴切。
  所以,中国古代医书里面,往往把人体中的重要通道、通道枢纽等,都称之为“俞”。比如,《黄帝内经·奇病论》曰:“背脊曰俞。”
  人体有很多“俞”都联通脏腑,如肝俞、肺俞、肾俞、脾俞、胃俞、大小肠俞等,故《黄帝内经·灵枢经》曰:“治藏(脏)者治其俞。”
  汉字传承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可谓变化万千。若不从文字源流演变去追寻线索,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比如“舟”,作为部首时经常变形为“月”。常见文字中,“朝”“服”“朕”以及“腾”等,其所含“月”字,皆由“舟”演化而来。
  《诗经·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鲁诗》作“惄如朝饥”。《说文解字》中,“朝”写作“  ”,曰:“舟声。”
  可见,“朝”在汉代是读作“舟”。同样的,《说文解字》解释“调”字,亦说:“周声。”
  追索文字源流演变,可知“调”与“朝”曾经读音相若,可为通假字,也就可知此诗为何有如此变化了。
  我们阅读古书时,必须有此一种警惕,便容易找到线索,发明文义,获得更美好的阅读感悟。
  同理,对“穴”字的理解,从文字源流演变去考察,也容易得到更多的收获。
  《说文解字》曰:“穴,土室也。”清代大学者段玉裁曰:“引伸之凡空窍皆为穴。”
  这个说法很精到。“宀”是说文部首之一,读作mián,甲骨文写作“  ”。
  房屋本体为空。称人体之“空窍”为“穴”,形象而贴切。
  清代大医学家张志聪在注《黄帝内经·气穴论》“阴阳蹻四穴”时说:“盖穴者,脉气之所注。”又在注《黄帝内经·气府论》“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时说:“穴者,脉气所发。”
  用今天的大白话,若把“脉气”比作士兵,则“穴”犹如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