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颂
奥地利首都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是演员明星和普通游客共同向往的地方。演员期望在那里一展个人艺术风采,游客期望去那里一瞻建筑艺术风采。我们当年旅行至此,既目睹了金色大厅的美轮美奂,又观赏了世界一流艺术家的精彩演出,与有荣焉。
那天的演出安排在晚上八点钟开始。但是中午过后没多久,我们就到了那里。虽然不能早早进场,但周围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大家这里转一转,那里看一看,不停地拍照,不停地留影。
七点半,观众陆续进场。从候场大厅的左右两角,沿着楼梯往上走,两边屹立着多位音乐家的雕像,每一位都赫赫有名。正是这些伟大而杰出的天才,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欢乐。在他们的“目视”之下,观众怀着庄严与敬仰的心情,进入了金色大厅。
刚一进入金色大厅,我恍若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恨不得再生出几双眼睛。金色的天花板,金色的墙壁,金色的浮雕,金色的门窗,金色的栏杆,金色的舞台……在八个巨大的白色水晶吊灯映照下,到处都是金光闪闪,这才真正担当得起“金碧辉煌”四个字。
这座维也纳最古老但又最现代化的音乐厅,长48.8米、宽19.1米、高17.75米,总占地面积932.08平方米,可容纳1744个座位,另约300个站位,是标准的鞋盒式格局。阿波罗和缪斯的半身像环绕穹顶,古希腊女性造型的立柱袅袅婷婷。和外观同样无与伦比的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响效果,听众的座位不论远近高低,均能享受到同样水准的音乐演奏。我与妻子的座位,虽然离舞台属于中远距离,但感受到的音响效果依然十分完美。维也纳人甚至认为,设计师是借助上帝之手,才得以建造出了这座在当年以至今日都令人称奇的雄伟建筑。
前来听音乐会的,绝大多数是外国人,中国人并不多。我们趁尚未开演前的空隙,抓紧转悠,四处游览。每个人都入乡随俗,不大声喧哗,不拥挤抢占,守规矩,懂礼貌。到中场休息之时,大家又忙着照相留影,忙着参观欣赏,依然是秩序井然,安安静静。
演出由莫扎特交响乐团承担。有别于当今其他交响乐团的是,演员全部身穿古装戴头套假发表演,展现出典雅的贵族气质。莫扎特最经典的作品,如《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弦乐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如轻歌剧《风流寡妇》中的男女声二重唱《难以启齿》等,都一一呈现给热情的观众。而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与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更是将演出推向了高潮。
音乐可以跨越国界,是人类心灵的对话,是生命激情的释放。我们这些对西方音乐相对陌生的游客,依然能从乐团指挥的手势中、从歌唱家的激情中、从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与心情的愉悦。就连我这个乐盲,居然也能领略出几分美妙。能够在离家万里之外的音乐之都,观看一场空前绝后的高水平演出,是多么幸运、多么快乐的事啊。
我们中国老百姓知道“金色大厅”这个名字,是源于1998年的春节,中国中央民族乐团第一次在此演出并引起巨大反响,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民乐开始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此后,中国的一些著名歌唱家、音乐家也多次去那里举办个人演唱会。然而,时至今日,受到金色大厅官方邀请的中国艺术家并不多。
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墙壁上有一段小施特劳斯用来赞扬维也纳的话:“维也纳的空气中飘着美妙的音乐,我的耳朵听到了,我的心陶醉了,我的手把它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