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让历史说话,用档案发声。9月13日,潍坊市儿童友好小记者观察团组织小记者走进潍坊市档案馆,在实践体验中读懂历史,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潍坊文化对话。
当天上午9时许,小记者走进潍坊市档案馆,首先参观了“潍坊档案珍品展”。本次展览分为“近代风云”“红色印记”“史牒遗韵”三部分,系统梳理潍坊历史发展脉络,展出了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文件,还有地方书报典籍、影片等珍贵展品,这些展品无声诉说着“百年无废纸,千年成文化”的传奇。小记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欣赏展品、阅读文字,透过玻璃展柜,凝视潍坊开埠奏折、民国毕业证等档案实物,深切感受档案的独特价值与潍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间,解说员停留在一个展柜前,里面展示着民国毕业证。“这张1928年的毕业证,见证了潍坊近代教育的起步,大家仔细看看上面的校训,读来催人奋进。”解说员引导小记者仔细观察,孩子们纷纷围在展柜前,有的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有的轻声交流展品的细节。
在“红色印记”展区,潍县战役的视频画面循环播放着,“军鞋账”图片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格外醒目。解说员介绍说:“当年百姓连夜赶制军鞋支援前线,每一双鞋里都藏着一个军民同心的故事。”小记者张宸鑫忍不住感慨道:“原来我的家乡潍坊有这么多英雄故事,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
除了参观展览,档案整理实践环节更是让小记者体验到当档案员的不容易。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记者围坐在桌前,小心翼翼地拿起模拟档案,学习编号、归盒的步骤。“档案保存期限分为永久、定期,全宗号就像档案的‘身份证号’,能快速找到它们的‘家’。”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小记者许腾誉按照步骤将档案按序号排列好,然后轻轻放进档案盒,脸上露出笑容:“原来整理档案有这么多规则,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出错,亲自体验后我才知道,那些历史资料能保存下来有多么不容易。”
活动当天,档案馆工作人员还为小记者带来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工作人员讲解了档案在城市规划、文物保护、民生服务中的作用。“从老城区改造时参考的历史地图,到市民查询工龄用到的旧档案,档案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守护着城市的记忆。”工作人员说。听完解说,小记者梅宇凡表示:“通过今天的参观和学习,我知道了档案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了解到家乡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以后我要当家乡文化的宣传员,把潍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活动最后是“书写时光寄语,留存梦想档案”环节,小记者都拿起笔,在信纸上写下对未来的期许。“愿20年后我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家乡潍坊变得更美”“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愿20年后的我可以更加勇敢,和潍坊一起变得更好、更美”……这些充满童真的寄语,被小心翼翼地放进“梦想档案盒”,将成为潍坊市档案馆里一份特殊的“成长记忆”。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小记者走进潍坊市档案馆活动,不仅近距离接触了珍贵档案,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历史、热爱家乡的种子。
潍坊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后他们将持续开展此类社会实践活动,让档案“活”起来、“动”起来,引导更多青少年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他们成长为家乡文化的传承者与建设者,让潍坊的文化根脉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