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石琳琳

烟火之中 引领学生感知地理万象

(2025年07月1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徐艺华
  她不仅在黑板上勾勒经纬线,更在课堂里种出了一片连接课本与生活的“试验田”,同学们都说她的地理课带着一股特别的“烟火气”。青州圣维科技高中的地理老师石琳琳从教6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的魅力,掌握地理知识。
  初执教鞭,石琳琳总想着把《行星地球》《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章节嚼碎了讲。恰逢讲到“喀斯特地貌”的内容,当学生盯着课件里的溶洞照片追问:“钟乳石百年才长一厘米,景区咋还让游客摸呢?”石琳琳忽然意识到,死磕课本不如带着学生“追根究底”。她当即打开电脑,和学生一起搜景区管理条例、查地质保护论文,甚至连线桂林某溶洞景区的讲解员。两节课的讨论里,孩子们不仅弄明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更学会了用地理课本里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石琳琳说:“那天的课堂,学生眼里的光比任何教学成果都珍贵。”
  “其实,新闻是最鲜活的教材。”石琳琳说,将新闻素材与地理教材内容融合,不仅能丰富课程资源,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运用地理知识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当有台风登陆时,石琳琳让学生们拿着地图实时追踪台风路径,并结合“大气环流”知识分析“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却引发强降雨”,课堂上,孩子们拿着彩笔认真标注等压线,争论着“地形抬升对降雨的影响”,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她指导学生对比新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这样的讲课方式不胜枚举,她总能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变成可触摸、可探究的生活场景。
  同学们都知道,石老师喜欢给他们“补课”。“石老师补课的内容是课本外的思考力。”一名同学说,通过石琳琳的讲解,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在石琳琳看来,教育的“补课”从不是单向输出,她在给学生补充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补课”。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家乡的河流汛期总在夏季”,她便重新钻研流域水文特征;课堂上同学们辩论“新能源开发的利弊”,让她对“人地协调观”有了更深理解。
  6年的时光,石琳琳的教案里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扉页上那句“让地理成为认识世界的透镜”十分醒目。她用一堂堂有温度、有深度的课证明:最好的教育,是让知识长出翅膀,带着学生飞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