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马宇琪
在安丘市石埠子镇胡峪村,有一株历经300年沧桑的国槐,当地人称它为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活化石”。近日,记者走进胡峪村,实地探访了这棵古树。
这株国槐高5.5米、胸围达3.14米、平均冠幅10米,树身因30年前的一场雷击形成中空,内部黢黑的树洞宛若时光的裂痕,但其虬曲的枝干仍倔强地向上延伸。53岁的村民刘超抚摸着树皮上的沟壑回忆:“这棵国槐每年发新芽,充满生命力,但始终达不到雷击之前的生长状态。”
相传约300年前,距胡峪村东2.5公里的潘家庄一刘姓人家迁居至此。见此地山水环抱、土地肥沃,便在宅前栽下这株国槐作为“立村之证”。刘超介绍,自家族谱记载,其先祖正是这户迁居者的后代。彼时,古槐旁一口古井水质清冽,村民常聚于树下纳凉议事,逐渐形成“井槐议事”的传统。清末民初,这里更自发形成小型劳务市场,雇主与劳力在此接洽营生,古槐见证着乡民的生计往来。
胡峪村的历史底色中,还镌刻着革命年代的热血篇章。“当年的安丘县委曾短暂地驻扎于村庄,古槐树下成为地下工作的天然掩护。村民口耳相传,有一位八路军常扮作拾粪农人,在树下与村民攀谈,用乡音俚语宣传党的政策。”刘超说。
一棵古树,一处情感寄托。在胡峪村人心中,这株古槐早已超越自然之物,成为庇佑乡里的“灵木”。每逢婚嫁、升学等喜事,村民都会前来祭拜。
近年来,安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这棵古槐建立健康档案,采取防腐、防虫等保护措施,悬挂保护标识牌,强化公众保护古树的理念。刘超常向别人讲述古树与村的故事:“它像本打开的书,每一片叶子都在讲过去的事。”
离村时,刺眼的阳光为古槐镀上金边,树下几位老人挑着水桶走过,看到刘超忍不住攀谈几句,回忆起村子过去发生的事。以年轮丈量时光,以枝叶拥抱人间,在守护与被守护中,这株国槐成为胡峪村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