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在仓颉纪念堂探寻文字始祖的文化脉络

(2025年05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寿光市圣城街道渤海路仓圣公园内,有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仓颉纪念堂。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对仓颉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建筑,向人们诉说着关于文字起源的古老故事,其在2021年6月被公布为寿光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鲁萍
湖心小岛寻觅圣踪
  近日,记者来到仓圣公园,开启一场探寻仓颉文化之旅。仓圣公园,作为纪念造字圣人仓颉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园,环境清幽雅致,为仓颉纪念堂营造了极佳的文化氛围。踏入公园,绿树成荫,花草繁盛,假山湖水相映成趣,亭台廊榭错落有致。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久远的历史微风轻轻拂过。穿过一片松林竹丛,一座湖心岛映入眼帘,仓颉纪念堂便坐落于此。
  来到纪念堂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古朴典雅的外观。这座建筑面积约为166平方米,采用砖混结构,巧妙融合了木结构与砖墙。虽历经修缮,但建筑的结构、细部做法保留较为完整。其整体风格呈现出明清时期的韵味,保留了传统四合院形制。
  经过入口,步入纪念堂院内,只见东西各有厢房,再往前走,便是正殿。殿内有仓颉塑像,正在凝神沉思。塑像后有一神龛,龛外两条金龙环抱,龛内为仓颉所造二十八字的石刻。仓颉纪念堂壁画由北壁“释圣篇”、西壁“造字篇”、东壁“献书篇”三部分组成,并以山川日月贯穿其中。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仓颉造字的传奇历程。
  传说仓颉四目灵光,极为聪明。有一年,他到南方狩猎,登上阳虚之山时,看到一只大龟,龟背的青色花纹让他深受启发。此后,他日夜思索,观察天上星宿的分布、地上山川脉络的形状、鸟兽虫鱼的痕迹以及草木器具的形状,最终描摹绘写出各种不同的符号,并赋予每个符号特定的意义,这些符号便是最初的“字”。仓颉造字,无疑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圣人造字留迹寿光
  仓颉,历来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是中国汉字的创造者。《辞源》对“仓颉”的解释是:仓颉,也作苍颉,传为始创汉字者。清朝人辑成的《世本·作篇》中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记录帝王言行的官)。
  据传,寿光与仓颉的渊源可追溯至周朝。南宋《通志》卷七十三《金石略》第一,《历代金石》云:“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逮秦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二字。”
  仓颉二十八字,又称鸟迹书、仓颉书,周朝出土于北海仓颉墓中。北海县北宋至元为潍州治,故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北海县的东界,包括今天寿光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元代于钦《齐乘》又记载寿光有仓颉墓,其他史料未见北海有另一仓颉墓,所以,有了仓颉二十八字出土于寿光仓颉墓的说法。后来还有传说,孔子曾带着弟子到寿光造访仓颉书,因为看完之后没有认出是什么字,便留下了“仓颉造字圣人猜”的故事。
  关于寿光古有仓颉墓,民国《寿光县志》有记载:“仓颉墓在县城西大西门外,向北百步许,久为一邑名区。”寿光仓颉墓原是一座高台,临弥水。明初,始修于寿光城西门外,清康熙三十年至三十六年,县令刘有成复修。墓东西各有一井,即所谓寿光八景之一的“仓颉双井”。二井年代久远,神奇莫测。东井水质清冽透明,甘甜味醇;西井水略呈浑浊,苦涩如黄连。此二井相隔五米许,却迥然各异。若向东井掷一石子,西井则同时澎然有声,水花泛起;若在西井投一石子,东井亦声纹如故。如今墓冢虽已湮没,但“仓颉双井”的故事仍在市井流传。墓前还有一亭曰“启秘亭”,亭内设石几、石凳。园中有松、柏、槐、柳,古木参天,绿树成荫。
  在汉字起源的学术探讨中,寿光出土的鸟迹书具有特殊价值。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鸟迹书有拓片。这个拓片,是上海书店1984年翻印的《淳化阁帖》所载。该帖成书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此帖将《仓颉书》列为诸家古法帖之首篇。
传承发扬仓颉文化
  仓颉造字开启中华文明新篇,影响深远。寿光作为仓颉文化重要承载地,为纪念仓颉,寿光城区有圣城街道,建有以纪念仓颉为主题的“仓圣公园”,寿光也因“文圣”仓颉而得名“圣城”。
  值得一提的是,仓颉墓、启秘亭历尽战火,几经沧桑,今已无存。1950年,仓颉墓前建成烈士陵园,1960年陵园迁徙,仓颉墓亦废。上世纪90年代,为纪念仓颉造字伟绩,兼具谒圣、游乐、休闲与城市发展要求,寿光在城南辟地三百亩建设仓圣公园,在园中湖心岛上建有仓颉纪念堂,将散落的仓颉记忆重新凝聚。
  如今的仓颉纪念堂,成为人们纪念仓颉、传承仓颉文化的重要场所。这座庄严古朴的建筑,不仅是纪念仓颉的地标,更是寿光仓颉文化的代表与象征。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说与现实相融,建筑细节与文化符号,诉说着中华民族对文字起源的敬畏、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吸引更多人了解仓颉文化,探寻中华文明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