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云峰
梆子是传统打击乐器中最简单的一种,也是鼓师手中的核心节奏器,它在音乐和戏曲中扮演重要角色。睹物生情,一副普普通通的梆子,让我回想起许多陈年往事。
十年前,刚退休的我觉得百无聊赖,整天窝在家中,除了追电视剧、喝茶以外,再无他事,日子仿佛能一眼看到头。
有一天,邻居老刘来找我,让我陪他去公园走走。我拗不过,只好起身与他同行。刚走到公园门口,就听见里面锣鼓喧天,歌声阵阵。老刘说那是民间歌手、吕剧票友演出的日子,可热闹呢:“这次让你开开眼界,出来干点事吧!”
演出现场人头攒动,我和老刘费了好大劲才选了一处位置——乐队后面的一个小土包上。说是看演出,倒不如说是看乐队的演奏。最让我佩服的是鼓师杨老师,五十多岁的年纪,满腮花白的胡子,戴着一顶鸭舌帽,两眼炯炯有神,一招一式极具艺术范儿。他打的梆子清脆响亮,穿透力强,演员跟随他的节奏渐入情境之中。演奏到高潮,杨老师站起来用敲击梆子的声音来增加韵律感,效果极佳。
这次户外活动,让我一扫往日的焦虑情绪,也爱上了梆子这种打击乐器。我让儿子在网上购买了一副紫檀木梆子。从此,每周一次的演出,我都早早到场。在杨老师身旁,帮他做些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演出开始后,我就细心地观察他的动作,轻敲和重敲之间的节奏把控。过了两周,杨老师算是默认我这个徒弟了。半年后,我终于可以进入乐队担当梆子手了。在这期间,我还有幸作为吕剧票友,观摩了不少吕剧演出,为更好地掌握梆子的打击技巧积累经验。我第一次登上舞台,用梆子和乐队一起演奏,是在一次社区组织的迎新春演出活动上。敲响梆子的那一刻,我激动极了,甚至有些自豪。
从初识到情有独钟,梆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它让我找到了生活的快乐,重新感知到了生活中的细碎美好。生活嘛,就是要会给自己找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日子才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