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大儿归家

(2025年01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明明
  上高一的大儿子回到家。一个月未见,他依旧是那副浅淡笑吟的模样:“妈,我回来了。”我回笑,好多话积在喉头。
  帮他提行李的老公站在他身后,有些喘:“你看,头发都长成啥样了。下午快去理理。”“没事,不想理也行。把自己弄得丑点,省得早恋。”我戏谑地说。
  边收拾东西,我们边聊。“学习累吗?”“不累。”“上课都能听懂吗?”“能。”“有朋友了吗?”“有几个,我们一起吃饭、上课。”闲散地对答,不急不躁的节奏。他从小到大都是如此,总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高强度的中考压力都不曾让他脚步匆忙。和他一起,感觉空气的流动都会缓慢下来。
  还记得学期初,我担心从未住过校的他会不适应。后来,他笑着和我说,高中生活很舒服。他享受的可能是自由,我满足又怅惘地想,他再也不是那个连我上厕所都要守在门口等的小男孩了。
  二宝放学了,活泼鸟雀般围在大儿子身边,“哥哥,哥哥”地叽喳着,还小心地从书包里掏出了一个小玩意,“哥哥,这是我送你的礼物,会发光哦。”只见一枚小巧的夜光乌龟趴在二宝手心。大儿子眼中闪过诧异,开始掏自己的口袋,一只一模一样的小乌龟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是我给你准备的礼物。”哥俩面面相觑,尔后哈哈大笑。我则在一旁哭笑不得,这样的巧合是因为家里养了两只真乌龟,所以哥俩同时对乌龟玩具情有独钟吗?
  知道大儿子才分了班,便问他同桌学习怎么样。“几乎倒数。”他淡淡地回。“啊?你们是按照什么排的桌?”身为教师的我担心他的学习。“我是组长,可以挑选组员,他成绩不好,我就选了。”我一怔,有丝羞赧,成年人的世界有时是不如少年人来得简单。“他纪律好吧?”“嗯,好。有时还问我问题。”我彻底放下心来。讲台之上,我从未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他是一直知道并认同的。
  再问到他的新老师,他一律说好,年轻的有活力,年长的有经验。我笑,他从小就这样,眼中的世界永远是美好而平和的。忽又想到一事,我询问:“说好每个周五往家里打个电话,怎么一直没打呢?”他笑,并不辩解。我知道他不是话多的人,每周都打电话,对他而言有些为难。“如果以后再不打,我要扣你生活费了。”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为了更明确地知道他一切安好也罢,为了逼他和人主动交流也罢,我决定施行“高压政策”。
  “哥哥,千万别忘了给妈妈打电话哦。”正在看电视的二宝忽然把头转向了大儿子。我莞尔,不由想到大儿子开学前夕,二宝偷着和他嘀咕:“哥哥,上了高中,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想家哦。”小小的身子,高昂着头,郑重其事地叮嘱着一米八多的大儿子。
  生娃育子收获的快乐,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我知足地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