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文润潍坊 凡人微光

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线上社交 年轻人有一套新礼仪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已读不回、文字讨好症、讨厌长语音、表情包代沟……这些讨论时常引起共鸣。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中正在形成一套渐趋统一的“线上社交礼仪”,并且开始重塑人们的沟通方式。
    长语音有人爱有人烦
  年轻人不喜欢长语音——这是真的吗?近日,Just So Soul研究院面向年轻人发布“线上社交礼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Z世代”在线上社交中展现出独特的礼仪观。
  年轻人最喜欢的沟通方式,排名依次为:文字消息、语音通话、语音消息、视频通话。在各类沟通方式中,文字消息断崖式领先,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语音消息的受欢迎程度,竟然比语音通话还低。
  是否可以就此确定年轻人不喜欢长语音?答案没这么简单。其实,相比发送长语音,年轻人更喜欢接收。在调查中,31.8%的人喜欢在私聊中发送长语音,27.6%的人无所谓,40.6%的人不喜欢。但在接收长语音时,还是有更多人(43.8%)喜欢收到长语音,28.2%的人无所谓,只有28%的年轻人明确表示不喜欢。
  人们喜欢接收长语音的原因,在于其情感价值:显得关系亲密、并且能听到对方真实情绪;而不喜欢长语音的原因,在于其信息密度不如文字:在发送时不如文字表达清晰简洁,在收听时又效率太低。
  喜欢发长语音的人八成也喜欢收。如果在日常沟通中,对方有过多次向你发送长语音的行为,那对方也大概率愿意接收你的长语音。
  回复“OKK”才代表OK?
  发消息一定要带表情或者表情包;句末加上语气词如:啦、嘞、哈、滴、嗷、咩;回复“OK”在情绪上还不够,回复“OKK”才是“OK的”;同理,“哈哈”不行,“哈哈哈哈哈”才行……“文字讨好症”是近年来社交网络热议话题,它指代在线上聊天时,通过字斟句酌修改聊天词汇,或是使用语气词、表情、夸张表达等方式来减少交流中的隔阂感和生硬感,传达友善、亲切情感的行为。
  在调查中,超八成年轻人曾有过“文字讨好症”行为,但依然有16%的“硬核”年轻人能保持理性、简洁的交流风格,拒绝人造的亲昵。
  年轻人更愿意“讨好”谁?往往人们认为,以同事、同学、老师、领导为代表的关系相对正式,是“文字讨好症”的高发场地。但事实上,仅有21.5%的年轻人会在类似场合表现出“文字讨好症”。在正式关系中,年轻人更倾向于保持专业,避免显得过于随意。
  近七成年轻人在与爱人、家人、挚友等亲密关系交流时,最容易表现出“文字讨好症”行为,可能在当代年轻人看来,只有最亲近的人才最值得讨好。
  数据显示,仅有7.6%的年轻人反感“文字讨好症”。30.2%的年轻人在面对对方没有任何修辞的表达时,会担心对方是否不开心,15.2%的年轻人则会觉得对方有失尊重——这算得上是数字时代人们的社交新困扰吧。
  不要随意称呼“大哥大姐”
  以何种称呼开启一段社交对话,这是门大学问。调查显示,讨厌称呼排名中,大哥、大姐列首位,帅哥、美女也不受待见。即便拿不准如何称呼,不直接称呼而是以“哈喽、hi”代替,依然不是好的选择,相比之下接受度更高的称呼选项,就是根据年龄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而人们反感一些称呼的主要原因,是油腻和显老。25岁至29岁人群对“大哥大姐”称呼最为反感,程度上比18岁至24岁以及30岁至34岁更高。该人群对年龄更为敏感,在心态上有点难以接受“大哥大姐”。
  传统的社交礼仪中,询问他人的年龄是不礼貌的,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依然抱有这样的观念?调查发现,年龄越小,对年龄问题越不在意。但不同性别人士对年龄问题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23.5%的男性觉得只要是异性就可以询问自己年龄,女性中该比例仅为4.9%。
  但不论如何,询问年龄以“双方交流很愉快,有一定信任度”“对方态度非常好、言辞很有礼貌”和“正好聊到相关话题”为前提,是不管男女都认可的社交礼仪。
  “写小作文”忌讳长而乱
  在社交软件中发很长一段文字内容的行为被叫作“写小作文”。近半数受访年轻人认为,超过100字(1/4屏)就算小作文。而当这个篇幅来到200字(1/2屏)时,便已经达到76%的年轻人的“小作文”标准。
  超七成的年轻人有过发送小作文的经历,讲八卦、故事和宣泄情绪,以及安慰他人提供情绪价值,都是它的用武之地。
  小作文作为一种内容形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45.2%的年轻人对小作文总体上持正面态度,25.7%的人无所谓,剩下29.1%的人对此则颇有微词。那些反感小作文的人,究竟不喜欢小作文的哪一部分?
  其实,小作文讨嫌的最大原因,是其“内容混乱”或者“表达不清晰”,对于吃瓜、造瓜也要卷PDF的这代年轻人来说,文字可以长但不能乱,井井有条才能津津乐道。
  排名第二的原因,是“不是为了交流,只是单方面宣泄”。毕竟相比语音,文字能传递的情绪少,胜在单位信息量更大。如果内容混乱,而且充满情绪,那不是还不如发语音?
  总体来说,超过七成的年轻人对小作文本身没有负面意见。所以如果想要发小作文,注意规避上述问题。当然,将文字精简到100字内,使其不足以成为小作文也是个解决思路。
  表情包使用守“规矩”
  表情包的使用,几乎成为线上社交中的必需,它能补充情绪,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但也能造成误解,例如微笑表情已然衍生出本义之外的新含义。
  年轻人最不喜欢表情TOP3为微笑、狗头、白眼,究其原因,是这三者共有的某种阴阳怪气感让人不悦。过度使用、表情包刷屏等情况也会让较多人感到不适。
  表情包说到底依然是一种图像语言,既然是语言,就一定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就好像“微笑的表情包等于嘲讽”看似是对规矩的解构,但却随着大部分人的使用,已经进入了大众的语言体系,成为新的规矩。
  相比之下,小范围内的表情包“抽象”行为终究只是自娱自乐,如果进入大众的语言体系,反而会引起歧义,所以年轻人的表情包使用相对“规矩”:62.9%的人会根据官方文字含义决定是否使用某个表情。
  “已读不回”事出有因
  你发出的信息是否被“已读不回”过?你是否也曾对别人的信息“已读不回”?在调查中,超九成受访者有过这种经历。不回复的原因也很无奈,觉得“对方的消息不值得回复”和“不知道如何回复”占据了头两把交椅。当然“意念回复”也占了近三成的比例。
  超过半数的年轻人,会因为对方已读不回而产生失落、被忽略等负面想法,还有23.9%的人认为这多少有点不礼貌。近一半年轻人认为,已读不回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长篇大论的说教、还不太熟就问东问西、发一句“在吗”就没下文……这些都被视为不礼貌的聊天行为。
  调查显示,年轻人最不喜欢的社交话题是长篇大论的说教。女性在交流中更注重话题的适宜性和尊重程度,更在乎聊天氛围和个人隐私安全,也因此她们对低俗话题、过多询问私人问题等厌恶程度普遍较高。而男性的钝感力更强,但也容易对“兄弟开路虎”之流的无聊炫耀感到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