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潍美风光

08版:光影记录

09版:山东二周与鸳鸯门

10版:山东二周与鸳鸯门

11版:山东二周与鸳鸯门

12版:山东二周与鸳鸯门

13版:山东二周与鸳鸯门

14版:山东二周与鸳鸯门

15版:山东二周与鸳鸯门

16版:山东二周与鸳鸯门

松林书院

(2024年11月2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偌大的青州一中校园内,充满着朝气,洋溢着欢笑。在那现代化的建筑中间,一片苍古的松林,几座古典的建筑,围以青青的砖墙,如一枚碧玉点缀在那里。
  这就是松林书院。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题写的“勤朴公勇”高悬在简朴的大门正中。踏着青石甬路,欣赏着古色古香的建筑,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两进院落,设前后讲堂,东西配有厢房。后讲堂东侧建四照亭,西侧为宋代名相王曾的读书台。从王曾在此读书算起,这书院已有了千年的历史。
  书院这种教学体制,萌于唐、盛于宋。松林书院建于宋,初称矮松园,王曾有《矮松赋》记之。王曾任宰相后,定国安邦,深得皇帝倚重,宋仁宗以四书五经赐松林书院,以示褒奖,自此书院名声大振。
  松林书院民办官助,延请品行学识俱佳者任山长,主持教事,山长则聘进士、举人、名儒执教。书院集中授课,师生相互质询,形式活泼,教学相长。主授四书五经,讲道课艺,赋诗撰文,追求的是修身立业,道德文章。师长侃侃而讲,学子书声琅琅,伴着松涛的吟唱,松林书院如江似河,源远而流长。
  书院高标独立,如一方净土,引人仰望。宋代青州知府政声佳者列有十三人,百姓为他们建祠祭祀,十三贤祠亦建在这松林书院,而从这书院走出的学子,亦不负书院的声望,显身于当代,扬名于后世。嵌在壁上的琳琅碑碣,那璀璨的文字,潇洒的书法,叙述着书院的发展,记载着学子的辉煌,也浓缩了书院的沧桑。
  讲书堂前挺立着的两排古松,笔直的躯干伸向蓝天,苍翠的枝叶吸吮着云雾,桠杈峥嵘,莽莽苍苍。
  有人说,一切美好的东西,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
  这书院是有些老了,但这松树却依然茁壮。凝视着这古老书院里拔地而起的苍松,仿佛莘莘学子比肩而坐,在聆听师长宣讲,蓦然间又仿佛化作了支支巨笔,排排栋梁。蓝天为此展开了洁白的云笺,学子们一跃而起,擎起这苍松巨笔,挥洒下一曲又一曲千古绝唱。
  三度为相,抵入侵、定家国的王曾,写下了“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的咏梅诗句,表达了他那凌云的气概!
  曾历任户、礼、兵三部尚书,以方正耿直称颂的陈经,义正词严弹劾贪官污吏,那奏章如咆哮的松涛震撼朝野,让那些贪官心怯胆寒。
  少有奇才,曾任工部主事,大兴水利的陈梦鹤十三岁即吟成“愿得光添新蜡烛,不教日月照流亡”的诗句,明证了自幼即忧国爱民的情怀。
  官至福建按察使的赵执信,从政之余,潜心书法诗词,写下了“诗言志,诗之中须有人在,诗之外尚有事在”的高论。
  松,松林书院的风格,松林书院学子的象征。松,寒不凋,暑为荫,雪侮霜欺更见高洁,霹雳雷电愈现精神。
  立定书院,我聆听着松涛,松涛澎湃,犹如历史的回声;在松涛那壮阔的喧响中,我又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抚摸着鳞状的树干,我想,在未来,我们也会成为历史,但能青翠过这些松柏吗?
   在高大的青松下,我自己已经感到了渺小,而松林书院那侧学子们的读书声、欢笑声、脚步声,和着这松涛奏成的交响乐,又仿佛是对我疑问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