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5版:师者力量 更好潍坊

14版:潍美风光

16版:光影记录

满城尽是东坡风

——“情牵家国·意在超然”“东坡行旅”潍坊(诸城)游宣传推介活动走笔

(2024年09月2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4年潍坊市青少年诗词大会颁奖晚会现场。 见习记者 宋寿爽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鲁萍
  金秋时节,往超然揽月佳处,襄东坡文旅盛宴。9月22日晚,“情牵家国·意在超然”“东坡行旅”潍坊(诸城)游宣传推介活动在诸城市超然台广场开幕。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这里,每一步都踏着苏公的足迹,每一眼都欣赏着历史的画卷,每一次呼吸都畅享着诗意的空气。
  一城山水满城诗,跟着东坡游密州。超然台上,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常山北麓,古木参天,雩泉有灵,“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仿佛依然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游客或往“长林高阜,卧红堆碧”的北苏堤处流连忘返,或到“西北望,射天狼”的黄茅冈慨当以慷,或于苏轼的诗文碑刻前沉思,或在历史遗迹前怀古,细品默念着苏轼于密州写下的那些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时至今日,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早已镶嵌在城市肌理之中,镶嵌在广大游客畅游潍坊的文化自信与豪迈回望中。
  超然一生,波澜壮阔;浩瀚诗篇,不亦快哉。苏轼虽然在密州仅两年有余,却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二百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正是在这里,苏轼高筑超然台,作超然之思,为超然之游,味超然之趣。名篇《超然台记》在这里问世,苏轼的超然心态随之而来,并于此后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超然思想。
  守望近千年,东坡有潍,潍有东坡。苏轼坚韧豁达、情系家国的超然境界,既是经世致用的人生哲学,也是潍坊这座城市发展的精神滋养。知密州期间,苏轼为解除黎民疾苦而殚精竭虑,面对严重的蝗旱灾情,毅然走进百姓中间,带领吏民灭蝗祈雨,勤政廉政,用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抚慰百姓的疾苦,即便离任后,也深深牵挂着密州百姓,密州百姓也深深牵挂着苏轼。
  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苏轼再次路过密州。故地重游,他把无限感慨凝聚于笔端,挥笔写下《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中,他跟父老乡亲别后重逢的情景是那样感人:“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重登超然台,是他梦寐以求的夙愿。站在台上,他凭吊旧迹,饱览熟悉的山川风物,不胜今昔之感。不过,苏轼故地重游并不单单是为了怀旧,他时刻关心的,是当地百姓的生活,是如何发展生产。因此,他向时任知州提出兴修水利的建议:“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他希望霍翔筑坝修渠,在城郭周围形成一个便于灌溉的湖湾。如今,游客在北苏堤尽赏扶淇烟柳碧水相拥,苏公这一治理扶淇河的设想在900余年后得到了实现。
  真正属于历史的,也属于未来。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一代代青少年在深厚的苏轼文化熏陶之下成长,逐渐形成以苏轼文化为自豪的感情。9月23日上午,“跟着苏轼游密州”研学游线路发布,精心规划的行程路线,让学生们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深入探索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背后的心路历程。9月23日晚,“崇文尚德 诗韵潍坊”——2024年潍坊市青少年诗词大会颁奖晚会在超然台举行,晚会汇聚了来自潍坊各县市区的青少年诗词爱好者,他们通过歌曲、舞蹈、诵读、情景剧等艺术形式,让中华诗词化作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今日,如果苏公再次路过,看到的是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盛世图景。
  感受诸城,感受潍坊,青州北朝佛造像、临朐沂山东镇庙、潍城十笏园……潍坊的悠久历史与文脉传承同样沁人心脾,让人流连忘返。这座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以“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城市精神,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着八方来客,正在绘制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