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4版:师者力量 更好潍坊

14版:法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忽尔秋已深

(2024年09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肖刚  
  今年的秋,像一位高烧不退的病人,气温长期居高不下,直至近几日,凉凉的秋意才如潮水般漫卷而至。
  妻在衣橱里翻找着厚衣裳,同时把我的几件T恤收进了柜子。收拾完这些,妻长长舒了一口气,好似给了秋天一个满意的交待。
  一晃眼,我也步入了人生的“深秋”。刚退休那几天,感觉自己也像遭遇了“断崖式降温”,不用再早出晚归,不用再召集会议,没有了下属的请示与汇报,甚至一天连个电话都接不到,心中有了些深秋的凉意。妻望着我坐卧不安的样子,动员我跟她一起去社区做志愿者,我坚决地摇头。妻说,你要寻找新的追求和爱好。她先我几年退休,如今已是一个公益组织的带头人,还报了老年大学的好几个兴趣班,忙得不亦乐乎。之前,有一次我下基层检查工作,看到妻正和一帮人在做活动,其中多是一些年过花甲的老人。我拒绝了妻,每天只是在家喝喝茶和写写字。
  在城市里,或许只有气温才能提醒人们节气的变化。大家忙忙碌碌,穿梭在灰色的建筑群里,好似跟大自然彻底隔绝了。而这时的农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待摘的棉花挂满枝头,要掰的玉米长须飘飘,等刨的地瓜迫不及待地撑裂了田地,欲割的高粱像高举着的燃烧的火把,发黄的草木,成熟的果实……无一不在强调着季节的更替。
  这时的乡村,也应该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们忙着收割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人们欢声笑语,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规划着以后的日子,畅想着幸福的未来。
  我在乡村长大,年少时,父亲在外公干,一应农活俱是母亲在挑大梁。俗语道“争秋夺麦”,秋是需要“争”的,要跟天争、跟地争、跟时间争。特别是秋天,一旦遇到连阴天,粮食就会烂到地里,所以要跟时间赛跑,即便疲惫不堪也不敢懈怠。
  因为父亲不在家,那时母亲格外能“算计”,我们的星期天早就被她编排到了秋收计划里。秋收的顺序,母亲安排得井然有序又科学合理,她把刨地瓜安排在清晨,这样中午前便能把所有刨出的地瓜切成地瓜干晾晒在地里,地瓜干便多出一个中午时间暴晒,也就能尽早收回家。而像摘棉花这事,白天无暇顾及时,母亲就会排到晚饭后,淡淡的月光下,熟透的棉花白生生挂在枝头,反而比白天更容易采摘。我们会一直忙活到半夜,才满载而归。
  在城市,除了偶尔在街头遇到卖芋头或玉米的摊贩,似乎鲜有秋的讯息。而在乡村,这时大街上堆满了割回的豆棵,墙上竖着高梁青青的秸杆,院子里堆满了刚掰回的玉米。农家的饭桌上,更是摆满了煮熟的豆荚、红薯、玉米以及各种新鲜的瓜果……草木的清香和粮食的醇香混着酒菜香在空气中弥漫,被秋风一股一股地传播开去。
  城市的秋天有些单调,萧索的凉意,路旁飘零的落叶,让人心中增添了许多落寞与寂寥。忽然觉得我现在这人生之秋,不正如这城市的秋天吗?封闭、单调、落寞又有些自恃清高。一时,我不由地陷入了沉思。此时的乡村应该是充实、忙碌和喜悦的吧!那里永远充满希望和期待、幸福与憧憬!秋天,属于乡村、属于田野、属于更广阔的天地。
  或许,我也该做点什么了,人生之秋也应该如这乡村的秋天一般,这才是秋天应有的情调吧。
  我透过窗口,凝望远方,胸间慢慢腾起一股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