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4版:师者力量 更好潍坊

14版:法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年老是用来自尊的

(2024年09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贵颂  
  人的年龄稳定增长,渐渐变成了持续的岁数。再过些时日,我就迈进“古稀之年”了,可以领到一张“老”牌照,有资格“倚老卖老”了。
  之前,京沪两地有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上了热搜:
  北京的这位,自称是正黄旗人,有通天纹为证,二环以内有户口,退休工资七八千,“我就瞧不起外地人。臭外地的,上北京要饭来了”。
  上海的这位,虽然说着地道的上海方言,但自称“阿拉是美国人”。就因为戴一个口罩,不听招呼,最后被警察请到了派出所。
  通观这两位老人的言行,充满了戾气。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时,曾说到个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抛开青壮年不论,只说这到了老年之后。所谓知天命,所谓耳顺,我的理解就是看透人生,顺应命运,不与世界较真,不与世人争锋;而到了七十,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基本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又讲究规矩,不乱来。
  我自己,不敢说做得多好,但至少对逾矩之事是不屑一顾的。坐电梯,从来不与人争先;外出吃自助餐,必定做到光盘,把桌面收拾干净;坐公交、乘地铁,从来没有逼人让座的念头。我所在的这座城市,礼让风气很盛。为此我坐公交车时,上车尽量不去瞅坐在座位上的年轻人,免得人家尴尬。有人让座,要么开句玩笑:“谢谢,还站得住。”要么撒个善谎:“马上就下车了。”有一次刚上车,靠近门口座位上的一位老者赶快站起来,顺手将我摁到座位上。我一看,原来是熟人,此人与我同住一个小区,论起年龄,他比我还大一岁。我惶恐地站起来,请他再落坐。平时与年轻人交往,从来不敢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来作谈资。吹这样的牛,没意思,也心怯。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要被尊,首先要自尊。为老不尊,令人诟病。现在社会上有些说法,比如“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不得不说,是因为有的老人充当了反面教材。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两位,满满的优越感,成了丢人现眼。
  到了老年,最为重要的,是坦然,是淡定,是与世无争。而不是耍赖、蛮横、撒泼打滚。人要脸,树要皮。对于人,“老”皮更重要。想依靠脸上的皱纹来获取威信,想指望胡搅蛮缠来增添分量,只会让人觉得,此人要么越老越糊涂,要么越老越不成熟。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厚道,厚道即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