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荣
一个人,用了87天,走了627英里。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哈罗德的老人千里跋涉的故事。哈罗德的行走,与其说是一段拯救奎妮的旅程,不如说是他找回自我的过程。
哈罗德从来没有出过远门,自己的一切生活起居都是由妻子打理。他也很少主动跟别人交流,生活中甚至没有几个知心的朋友。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这段旅程对他来说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发了,因为他相信,只要他走下去,奎妮就不会死。
哈罗德是幸运的,在627英里的跋涉中,他不断回忆过往,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条朝圣之路。那些曾经让他逃避的往事,一件件浮现在眼前,他有了足够长的时间去面对内心。诚如书里所写的:“我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这么困难。”在时间、沿途过客和自然之美的治愈下,哈罗德最终告别了自己童年的阴影,告别了多年萦绕在他心头的彷徨无奈和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并平静地接受了曾经那个懦弱的自己。
有一句话说得好:“要认识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跳出自己画的圈圈,放下才能更好地看清。”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只不过有人选择放下,有人选择作茧自缚。前者活成了一束光,治愈自己;后者活成了一张网,困住自己。与过去清算,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在这段旅途中,哈罗德原谅了父亲的残忍、母亲的无情,理解了妻子的怨恨和责怪,也接受了儿子戴维的离开。这趟旅程,让哈罗德敞开伤痕累累的心,与过往和解。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痛苦并非来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源自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把痛苦藏起来,疼痛感并不会消失。直面痛苦,才能让裂开的伤口愈合,完成顺生而行的自我救赎。我们是千千万万个哈罗德的缩影,在人生的信条中,感受痛苦,又在痛苦中变得清醒。
面对生活,当我们回首过往时,有时候会有遗憾和悔恨,我们曾经懦弱,一度面对生活的困境手足无措。人到中年,最应该放下的,便是过去那些痛苦的回忆。生活需要向前走,人也需要向前看。我们要原谅曾经那个不完美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改变。
蕾秋·乔伊斯用她深情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性格上有软弱的缺点,依然可以敞开伤痕累累的心,重新去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找到一份让自己振奋起来的力量,实现自我救赎。
跋涉的最终目的是爱的回归。这是哈罗德的朝圣之路,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朝圣之路。错过了以往,不要错过现在,好好爱自己、爱家人,勇敢地去做那些一直都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在路上我们会寻回曾经那个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