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河湾人生

(2024年07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璩存峰
  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河湾》,其寓意即为题记中的这句话:“人这一辈子就像一条河,到时候就得拐弯。”作家七堇年在《尘曲》中也曾表达,人生不是一条轨道,而是一片旷野。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偶遇的某个人或者某件偶发事件,可能就会改变人生的航道。另外,在小说中,河湾还指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从发生学的角度讲,河湾可能是由“海湾”仿词而来。
  现实生活中,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人上班、下班……大家似乎都循着这条亘古不变的道路,从过去、现在,走向未来。这是生活常态,这是约定俗成,无需质疑,无需改变。有时可能感觉疲惫,但这只是生活的附属品,喝个小酒,睡个懒觉,也就好了。就像车辆磨损,再保养一下,又可以重新上路。
  但也总有一部分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者,或者先知先觉者,厌倦了之前的生活,不甘心过一种如老驴拉磨的磨盘人生,想重新换一种活法。于是,厌倦与反厌倦就成为小说要反映的一个主题。
  余之锷、苏步慧,这两个人当中,女方稍显肤浅,而男方则是出类拔萃的家伙。这是小说中的“我”对他们的评价。
  余之锷是一位权欲、物欲都不强的人,他的生活态度是达观闲适、顺其自然。他在机关单位工作,不谄媚、不逢迎,没有顺着杆子往上爬的野心。时间久了,生出厌倦之心,于是辞去公职,创办了旅游公司。作为公司老总,有时还客串一把导游,发财之后,买了豪华游轮,带团周游世界。豪华的生活过够了,又返璞归真,经营河湾及其附属田园。他养鸡养鸭,植树造林,涵养生态,乐此不疲。
  余之锷有人生智慧,生活顺风顺水。为了保持人生的新鲜感,他敢于主动拐弯,没有大富大贵的心态,也就没有成败得失的念头。当然,他之所以能够这样随心所欲地不断设计生活,还因为妻子苏步慧。苏步慧则是一位头脑简单、心地单纯的女子。她没有城府,没有心机,对丈夫百依百顺,夫唱妇随,对朋友不设防。丈夫能给她带来怎样的生活,她就能过啥样的生活。她喜欢浪漫的爱情和生活。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的、纯粹的,相互之间理解、包容,所以当最后苏步慧因为癌症走到生命的尽头之后,余之锷为之伤悲,甚至心灰意冷,连最爱的河湾、田园都懒得打理,最后远赴异国。
  傅亦衔、洛珈,这是一对很难用世俗眼光评价的神仙情侣。在他们的感情生活中,洛珈始终是主动的、理性的,傅亦衔始终是被动的、从属的。为了给爱情保鲜,他们选择隐婚。“她找到了爱情保鲜法:分开,彼此独立,和而不同,相敬如宾;一生热烈、真挚、渴望。”因为隐婚,虽然婚姻是持续状态,但也变得若即若离,似有似无。
  确切地说,傅亦衔有点文人、才子气。所以,虽然身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写得一手好公文,工作能力很强,但是骨子里又有一份清高、独立,与勾心斗角的人生格格不入。他拒绝女上司抛来的加官晋爵的橄榄枝,他回绝女同事及别人介绍的女生的诱惑,洁身自好,五毒不侵。
  作品对傅亦衔进行了正面描写与塑造。他的生活置身于读者的视野,是透明的,一如水中的游鱼,水流清澈,细石可数。官场上,他忠实于自己的人品;生活中,他忠实于爱情与婚姻,几乎是无可挑剔。来自官场与婚姻的孤独,使他常常倾心于和余之锷、苏步慧的交往。
  至于洛珈,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她的都市丽人生活,仅仅是通过“我”和“恶棍”同学德雷令透露出她的“一鳞半爪”。洛珈先在机关单位工作,后跻身金融圈、名利场,职场上应该是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是关于她的为人处世、社交圈子、生活方式等始终若隐若现,并不分明。对她的丈夫傅亦衔来说是个谜,给我们读者的感觉也是雾里看花。
  不难看出,傅亦衔与洛珈在情感生活中渐行渐远。傅亦衔越来越喜欢河湾、田园,洛珈更倾心于名利场上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光鲜亮丽“女王”角色。高人雅士与经纶世务者、利欲熏心者最终撮合不到一起,两人分道扬镳。
  两样人生,两类爱情,两种结局,或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