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记者探访市农科院小麦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

“潍麦”新品种是这样诞生的

(2024年07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麦收获前,团队成员根据小麦株高、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对小麦品系进行整体评价。(资料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洪明
  近日,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发布2024年全市粮食作物高产竞赛小麦季实打测产结果,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与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潍麦16”以实打亩产892.52公斤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小麦高产竞赛最好成绩,创造了潍坊市小麦高产新纪录。7月16日,记者采访了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进一步了解小麦新品种的研发选育过程。
  市农科院小麦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由2名博士、2名硕士、1名退役军人组成。团队带头人于海涛博士是高级农艺师、硕士生导师,是“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鸢都学者特聘专家”,身为一名“80后”,已经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19年;退役军人宋顺于2016年加入团队,积累了丰富的育种经验;刘亚男博士于2019年加入团队,主要从事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一年四代”快繁技术研究;2名硕士研究生也是近5年加入团队的。
  “‘潍麦16’创造潍坊市小麦新品种高产纪录,是团队多年奋斗研发的成果。”于海涛说。
  一个小麦新品种的育成需要近十年时间,经历重重杂交、选择、评比方能育成。2014年,于海涛在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专职从事小麦新品种研发工作。在人手少、种质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积极向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令让等名师学习求教,钻研育种技术、引进种质资源,为之后的小麦新品种选育积累了雄厚的育种基础。
  宋顺跟于海涛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在数九寒天里观察麦苗抗冻情况,在狂风暴雨中记载小麦抗倒伏性,在一次次艰难跋涉中记录下一个个真实数据,在一次次呕心沥血中攻克下一个个技术难关。
  于海涛带领团队成功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潍麦12”,高产、广适、丰产、综合抗性突出,具有抗倒伏、抗寒等优点,于202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于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市首个双审品种,填补了潍坊市18年未有自主小麦新品种的历史空白。
  2022年,于海涛带领团队选育的“潍麦13”新品种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抗寒、抗倒伏性强,在盐碱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目前,“潍麦12”“潍麦13”两个品种在山东、山西、河北等省推广面积40多万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023年,于海涛带领团队在“潍麦”系列选育中取得新突破,“潍麦15”“潍麦16”两个新品种同时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今年在高密市的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场喜获丰收,其中“潍麦16”创造了亩产892.52公斤的潍坊市小麦高产新纪录。
  为扛好种业创新的大旗、挑好科技育种的重担,市农科院建立小麦春化室和加代室,成功模拟小麦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将小麦繁育由“一年一代”提高至“一年四代”,极大缩短了小麦育种进程,提高了小麦育种效率。
  种业要可持续发展,要育繁推一体化,必须加强科研院所与政府、企业、高校的联系,政科企教融合才能有助于种业成果的推广应用。
  于海涛带领育种团队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学术交流合作,与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种业公司建立长期育种合作关系。在山东菲达种业公司建立山东省良种工程小麦项目示范基地,针对我省小麦产业提质增效的需求,建立小麦新品种种子繁育基地,实现快繁快推,加快小麦优质品种推广。
  近年来,育种团队开展“院企合作”新模式,弥补科研单位的经费缺口,加快科研单位成果落地,促进品种选育与品种开发的良性循环,实现种子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提高潍坊小麦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