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2版:生活周刊

14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糅合风筝花灯 他的企业年销售额数千万

(2024年06月0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风筝厂学徒到风筝企业带头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成飞鸢)负责人王永训与潍坊风筝结下不解之缘。他做大做强风筝企业,将风筝与花灯相结合,提高潍坊风筝知名度的同时,增加创收。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从学徒到创办风筝企业
  5月28日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天成飞鸢,大厅内、墙壁上展示着各种各样的潍坊风筝。眼下不是风筝销售旺季,但公司内仍一派忙碌景象,王永训和工人们正在扎制一个长约6米的“假山”骨架。“假山是客户刚下的订单,要求按照潍坊传统风筝的扎制技艺制作,再有一两天就全部完工了。”王永训说。
  今年52岁的王永训是高新区人,从小喜欢画画,经常自己扎制风筝当玩具。1989年10月,王永训经亲戚介绍进入杨家埠风筝厂当学徒,后来成为画工,画的蝴蝶、老鹰、凤凰、金鱼等深受领导的好评。
  因母亲身体不好,为了挣钱补贴家用,王永训不得不“跳槽”到一家机械厂上班。1992年,王永训在风筝厂的同事让他帮忙做一批风筝,他因此获得5元报酬。“后来我才知道,市场上一只风筝就能卖到5元,我为何不自己做风筝卖呢?”王永训说。
  说干就干。王永训拿着自己攒的36元钱,购买绢、竹子、颜料等扎制风筝的材料,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做起风筝。后来,他干脆辞掉机械厂的工作,从附近村里招了十几个人开始扎制风筝。1996年,他在杨家埠租了一家门店,开设风筝专卖店,并注册商标“天成风筝”,开始了风筝生产、销售。2000年,王永训建立网站,后又成立天成飞鸢公司。经过多年的用心经营,他的风筝企业已拓展成集展览、放飞、销售一条龙的风筝产业。
将风筝与花灯相结合
  飞到天上是风筝,放在地上是花灯。王永训将潍坊风筝与花灯相结合,从款式创新、改进材料等进行全方位提升,让原本五颜六色的潍坊风筝亮了起来。
  走进潍坊天成飞鸢鲁奇花灯厂,一组组造型各异、色彩鲜艳的花灯摆在院中。威风凛凛的龙、风姿绰约的荷花、偌大的摩天轮……让人仿佛置身梦幻世界。这些花灯不仅闪闪发光,还摇头摆尾,有些还能播放音乐。
  “扎制风筝季节性强,一般过了风筝会旺季,我们就开始扎制花灯,一直能忙到第二年元宵节前后。”王永训说。
  从1997年开始,王永训同时扎制风筝和花灯,凭借精湛的手艺和巧妙的构思,吸引越来越多的订单找上门。如今,他的花灯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还经常受邀到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花灯展,一年可以接到大大小小的订单600多组。
  粗略统计,王永训一年的风筝和花灯销售额高达数千万元。在做好风筝和花灯发展的同时,他不忘传承,多次走进校园、社区教授花灯、风筝的扎制技艺。现在公司员工基本都掌握了风筝和花灯的扎制技艺,还有部分员工出去单干了,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将花灯和风筝扎制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