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失联30多年 终于找到你

(2024年05月2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世纪80年代,他是战士,守卫祖国边疆,忠诚无悔;她是学生,给他写了很多书信慰问他、鼓励他。他是青岛市的朱建堂,她是潍坊市的张涛。多年来,朱建堂始终没有忘记曾给他带来安慰的张涛,一直苦苦寻找,当他以为要将遗憾隐藏在心底时,终于在不久前联系上了张涛“弟弟”。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梅(署名除外)
书信往来结下深厚友谊
  5月26日,记者见到了家住高新区今年57岁的张涛。说起38年前给解放军战士朱建堂写慰问信的事,她记忆犹新。“我们当时经常有书信往来,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那个年代非常珍贵。”张涛说,她没想到,朱建堂也非常看重这份友谊,多年来,竟然一直在寻找她。
  上世纪80年代,当时19岁的张涛在原潍坊华侨幼儿师范学校求学,学校给学生们安排了一个“任务”——给边防战士写慰问信。“写第一封信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战士的姓名,只是把信寄出去,每位战士会随机收到一封信。”张涛说,她非常喜欢书法,第一封信是一幅毛笔书法作品。后来,她收到了解放军战士朱建堂的回信。虽然他们素不相识,但她觉得朱建堂很亲切,就像自己的兄长,他和战友们为保卫祖国边疆不怕困难、赤胆忠心,让她非常敬佩。之后,他们保持着书信往来,还互赠过照片,朱建堂的书信一直激励着张涛。
  后来,朱建堂跟随部队回到驻潍某部。在朱建堂所在部队的驻地附近,张涛见到了朱建堂和他的女朋友。此后,他们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直到后来,张涛到原潍坊棉纺厂参加工作,两人的联系中断。这一晃,就是30多年。
  
  曾八次到“弟弟”老家寻访
  这些年,朱建堂一直珍藏着张涛寄给他的信和照片。“建堂哥哥,来信收到,详情尽知,兴奋异常……如果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的话,就随便说。”“哥哥,来信收悉,因忙于期终考试,未及时回信,请多原谅……您要放下包袱,振奋精神,和战友们痛快地度过春节。”一封封饱含温情的信鼓励着朱建堂,这些信保存完好,至今仍字迹清晰。
  朱建堂今年59岁,老家是临沂市,现居青岛市。“我1984年参军,和很多战友守卫在祖国边疆,说实话起初心里有些焦虑。”朱建堂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当时收到一封潍坊学生张涛写给他的慰问信,心里别提多感动了,信上的字是那么漂亮,张涛人也非常善良,给了他很多安慰、鼓励,让他勇于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当时我写给张涛的信中一直称‘弟弟’,因为我感觉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亲,不分男女,我感觉叫兄弟更没有拘束。”朱建堂坦言道。
  失联30多年,朱建堂始终没有忘记张涛“弟弟”。2016年2月开始,他决定寻找张涛。从当年的信中,朱建堂知道张涛的老家是高密市夏庄镇郭家南直村,他和妻子驾车到该村寻找,却杳无音讯。“当时,我带着张涛的照片去村里询问,有人说不认识张涛,有人说有张涛这个人,但是个男士。”朱建堂说,后来,他到当地派出所寻求帮助,又发动亲戚、朋友帮忙寻找,仍是杳无音讯。但他没有气馁,再次和妻子来到村里,一名村干部被他的执着所感动,让他留下联系方式,表示会想办法帮他寻找张涛的下落。
  这几年,朱建堂和妻子到该村走访过8次。终于,今年4月11日,他接到了张涛的电话,电话中听到张涛熟悉的话语,朱建堂泪流满面……原来,好心的村干部通过多方查找,联系到了张涛的家人,告知张涛给朱建堂回电话。
  朱建堂和张涛终于取得了联系。电话里,两人对38年前的那段经历仍记忆犹新,他们诉说着自己的近况,并且约定近段时间,朱建堂来潍,双方家庭相聚,共叙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