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科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闽学派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为朱子,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朱熹生活于南宋初年,当时大量的潍坊籍士民南渡过江,寓居江浙闽赣湖湘岭表,朱熹长时间生活于福建,又为官四方,他与许多原籍今天潍坊的文士都有密切交往。
朱熹对青州人王曾、北海人吴奎、诸城人赵挺之、高密人綦崇礼等潍坊籍名臣都很敬重。朱熹编著的《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五《丞相沂国王文正公》记载了王曾事迹,《八朝名臣言行录》记载了官至参知政事的潍州北海人吴奎。后来朱熹与门生论本朝人物,多次论及吴奎、綦崇礼等潍坊籍名士。当时著名词人李清照整理其夫、诸城人赵明诚所著《金石录》,表奏朝廷,得以刊行。朱熹后来在泉州研读该书,赞誉说:“文笔最高,《金石录》煞做得好。”朱熹对李清照亦评价甚高,曾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朱熹的父亲朱松也与潍坊人有渊源。南宋初年,朱松任泉州石井镇监税官时,曾得到翰林学士、高密人綦崇礼的举荐。朱松、朱熹父子与诸城人赵挺之的外孙傅自得私交甚好,傅自得去世后,朱熹为其作《行状》。
朱熹还与诸城赵家有太多的故事。赵挺之之孙、赵思诚之子赵悰(曾任惠州知州)与朱熹是好友。《八闽通志》称赵悰“与朱文公善”。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三《题赵清献(宪)事实后》亦云:“熹少时从赵公之孙惠州使君游,得观赵公手记所与蔡京异论本末,盖尝三复而叹公之不幸,今复从惠州之子某得此书而读之。”上世纪《衢县志》亦收录此文,以为是朱熹为宋神宗时参知政事赵抃而作,其实非然。朱熹此文中的赵清献(宪)实指赵挺之,而非赵抃,赵抃卒谥“清献”,赵挺之卒谥“清宪”,史家常以混淆。
当时的青州人邢世材对朱熹亦不陌生。邢世材从学于理学家吕祖谦,吕祖谦常常与邢世材交流其与朱熹讲学交流的心得。
安丘人周舜元敬慕周敦颐、二程。其任韶州知州时,曾在韶州州学讲堂建祠堂祭祀周敦颐,以二程配祀。朱熹在其所作的《韶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对此亦有记载:“乾道庚寅,知州事周侯舜元,仰止遗烈,慨然永怀,始作祠堂,于州学讲堂之东序,而以河南二程先生配焉。”朱熹在《蕲州教授厅记》中还对全力支持兴建蕲州教授厅的时任蕲州通判、潍州北海人王某给予赞誉。
潍坊民间至今仍流传着有关朱熹的诸多传说。峡山区朱子村,相传因朱熹曾避居于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