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友田
每年公历3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其如此解释:“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但实际上,惊醒冬眠动物的并不是春雷,而是天气转暖后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这时即使没有雷声,冬眠的动物也会感到暖春已到,适宜它们活动的季节来临了,于是纷纷醒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不过,“惊蛰”最初的名称却并非如此。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后来因与西汉皇帝刘启的名字相同,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惊”。旧时,“启蛰”“惊蛰”曾同时使用,后来可能因为“惊”字更加生动形象,“惊蛰”遂广为流传。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的雷鸣最引人注意。不过,我国幅员辽阔,春雷初响的时间有着很大差异。按照一般规律,这时南方大部分地区已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及其以北地区则要到四五月份才有初雷,比如北京的初雷日一般多发生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经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融融春光了。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风向标。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民间还有“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之说。
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惊蛰时节,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渐多,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而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刚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惊蛰期间,在隐隐的春雷声中,蛰伏已久的百虫们纷纷醒来,从泥土或洞穴里爬出来。它们或祸害庄稼,或滋扰人们的生活。尤其对农民们来说,害虫更是砸饭碗的“高危分子”,必须清而除之。
“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选择在虫子刚刚起蛰的时候除之,很适时。在惊蛰的相关民俗里,就有许多与驱虫有关的习俗。例如,鲁东南一带的主妇,以炊棍敲锅台,谓之“震虫”;以彩纸、秸草或细秸秆串起来悬于堂屋梁上,谓之“串龙尾”。河南南阳民间,此日要在门窗、炕沿处插香熏虫,并剪制鸡形图案贴于房中,以避百虫,保护全家安康。旧时,浙江宁波在惊蛰日要过“扫虫节”,农民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的仪式,表示将一切害虫扫除干净。
此外,民间于惊蛰日撒石灰驱虫的习俗,古已有之。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月令》里写道:“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性辛温,略有毒,能吸收湿气,使物体干燥、坚实而不腐败,还具有杀虫的功效。古人认为,在惊蛰这天将石灰撒在门槛外,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