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及家长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小升初是孩子“难”,还是父母“难”?爸爸和妈妈,谁更焦虑?日前,《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调查了2023年各类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更对近百万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数据收集,并从家长角度、孩子角度、教师角度深度研究、聚焦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以及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
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基于34万全国各地家长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家长为孩子提供了相对良好的养育环境,尤其是在各种类型的成长支持,创造温暖的情感环境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在育儿时存在过于焦虑的现象。
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感到焦虑;60%的家长时刻担忧孩子出现意外;45%的家长经常过分插手孩子做的事……这是《报告》呈现的核心亮点数据。那么,爸爸和妈妈,谁更焦虑?男孩家长和女孩家长,谁更焦虑?数据显示,焦虑问题在爸爸中更为普遍(爸爸:70%;妈妈:55%),男孩家长更为焦虑(男孩家长:64%;女孩家长:55%),综合来看,男孩爸爸最焦虑(76%),对孩子的行为干涉最普遍(65%)。而在不同学段中,初中生的父母是最焦虑的,达到了64%,而其他学段这个数据为58%。干涉孩子行为最多的,也是初中生的父母,有一半的父母会这么做。
《报告》中几个数据让人担忧:小升初阶段,出现心理问题孩子的比例从10%上升到20%。手机成瘾的问题也很突出:26%的小学生、31%的初中生和40%高中生手机成瘾。这其中,70%的高中生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超过2小时。
此外,孩子们的睡眠也让人担心:随着学段上升,学生睡眠时间出现断崖式下降:小学和初中,50%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高中,这个数据上升至90%。
《报告》指出,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为孩子身心健康打下基础;初中阶段,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是最关键的时期;高中阶段,家庭教育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对于“教育孩子,是‘夫唱妇随’好,还是‘慈父严母’好”这一问题,《报告》指出,相较于“互补”式教育,夫妻双方在教育风格上保持一致,对孩子心理发展更有帮助。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