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读着唐诗守岁

(2024年02月0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聂难

  守岁,就是熬夜守候“月穷岁尽之日”,迎接农历新年的来临。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过春节时一种饶有风趣的古老习俗。据古籍记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守岁”了。至唐代,除夕守岁更盛,诗人守岁情浓,赋诗迎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守岁诗。
  杜甫的《杜位宅守岁》对除夕守岁这一习俗描绘得细致生动:“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亲人团聚,笑语欢声,槽边吃草的马都受到了惊吓;而那红彤彤的烛光,竟吓飞了林中栖息的乌鸦。这首诗记述了古代守岁的民俗风情,读来形象生动,令人向往。
  诚然,守岁对于团聚的人们而言,是一顿亲情大餐,可以尽享天伦之乐。但对于一个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守岁往往会油然而生忧伤、思乡之情。戴叔伦在驿中度岁,写下《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述说了他在旅馆里辞旧迎新,只有寒灯相伴,悲凉情思跃然呈现。
  高适的《除夜作》词意平淡,并无意雕琢,却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一语双关,今晚“我”在千里之外,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也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抒发得婉转含蓄,反映出游子思乡的深情。
  相比之下,张说《钦州守岁》就有所不同:“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这首诗虽然也大致写出了除夕的特点,但在守岁的情绪上却大不相同。张说当时在钦州任职,远离故乡,到了除夕,既感叹光阴流逝的迅速,又盼望新春早归,在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宦他乡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游子在除夕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
  与民间不同,宫廷里的守岁更讲究排场,更有气派。“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这是杜审言的《守岁侍宴应制》,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宫廷里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更耀眼:“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诗中真实地描写了宫内王孙公子、达官贵人们除夕守岁时的奢华与铺张。
  年年除夕,年年守岁。自古至今,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以庆祝的方式辞旧迎新,通宵达旦守岁。在除夕之夜,当璀璨的烟花渐次沉入梦境,手捧一卷心仪的唐诗,读着古人遗留给我们的这些守岁诗,也别有一番情趣。